9.第九章 初管封地(1 / 1)

慎王爺自從來了蜀地以後,一直居住在閬中城的藩王府邸,他這十幾年對封地的事從未插過手,就連府裏麵每年的進賬和朝貢事宜均由長史操辦。在全家一致決定努力改變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時,他也一改以往的散漫,去了政事堂,宣了封地的刺史、別駕、操守等官員前來議事。

蜀地刺史宋倉,為本地世宦之家宋氏子弟,後考取功名,外放故土,是名副其實的封地掌權者。雖說在政事上,藩王有權聽奏駁議,可慎王爺十多年都沒有使用過這項特權,導致宋刺史一直都覺得自己做出決策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上稟。再加上他身後的宋家在蜀地極具威望,,宋倉的決議就成了默認的政令,隻要到時去王府蓋一下王印就可以布告於民了。

王府的侍衛到達刺史府時,宋倉與別駕齊凜以及其他幾位幕僚正在商議春耕事宜。聽了命令後,眾人心中均有些意外,要知道慎王爺以前那是從來不會議事的,今日卻要議事,不免有些好奇,但他們不會傻傻地問出自己的疑惑的。前幾日的聖旨不正說明慎王爺雖然不受寵愛,但該給的臉麵陛下還是會給的。都是聰明人,做事恭敬點總沒錯。

一行人準備了一下,立馬坐上轎攆去了王府。

到了王府,仆從將他們領進了政事堂,一番行禮寒暄之後,慎王爺道:“本王自從就藩以來,已過十餘載,卻從未做過利民之事,甚愧之。前幾日接到聖旨,感受皇父的照拂,本王有些自責,遂決定好好為皇父分憂。”

宋刺史聞弦歌而知雅意,慎王爺準備管理封地了。剛聽到這話時,宋刺史是有些不舒服的,就好像自己手中的大餅被別人奪走了。不過,他知道自己不能拒絕,那就想個法子讓王爺知難而退。他轉頭衝齊別駕幾人使了個眼色,便開口道:“最近有什麼公務急需回稟王爺的,速速報來。”

慎王爺滿心裏想著努力當女兒的靠山,沒有注意到下首幾人的眼底官司。

齊別駕道:“王爺,眼下正值春耕,下官等近來正為良種之事煩憂,本欲上表請示王爺,恰逢今日王爺問起,下官鬥膽,求王爺解惑。”

慎王爺雖說為人忠厚,可他並不傻,他是不懂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可他有一個優點:守規矩。春耕每年都有,隻要照慣例,問題應該不大。於是他開口道:“舊製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齊別駕很委屈,問題怎麼又踢回他這裏了,還不能不答,他回道,“以前都是由商賈從漢中那兒運來吳越的良種。”

慎王爺不解道:“照舊製即可,為何煩憂?”

宋刺史覺得慎王爺就是個愣頭青,給他使絆子真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沒勁透了。慎王爺根本就是個門外漢,估計連水稻和小麥都分不清楚,要是他出了婁子,還不是自己頂崗。他是藩王當然沒事,自己可是想升官的,那個政績不好怎麼升官?於是,他便暫時收了和慎王爺作對的心思,認真指點道:“往年商賈可經金牛米倉二道過米倉山行至漢中,囤買良種,可今年年初的那場暴雨太過迅猛,且時長半月之久,造成了山體滑坡,米倉山下的商道原本就狹窄陡峭,現已被山石填充,無法入境。”

慎王想了想,問道:“為何不改走官道?”

“王爺您忘了,閬中隻有水路到達漢中,要是商賈乘船返回,途中要是遇到風雨,良種可能就此沉沒,下官不能冒這風險,讓百姓有餓死之憂。”

“那就隻能疏通金牛道與米倉道了。”

“下官早已下令役夫們加緊疏通,可這山勢險峻,進度緩慢,隻能另尋他法。”這的確是個難題,漢中那兒運不來糧種,那隻能從別的地方運,嶺南是不要想了,就算可以走樊道過大涼山,那兒的瘴氣也會把人毒倒。過陰平道去甘南求援也不現實,甘南地區的糧種在閬中不能存活。唯一買糧種的通道被堵死,就算懸賞重金,也沒有商賈願意接下這沒有勝算的生意。

慎王爺沉默不語,默默走出了政事堂,一臉垂敗的回到了暢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