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識時務(2 / 2)

李世民麵無表情,心底卻是愉悅,看著李淵的份上,他消了懲處的心思,但這吐出去的錢還得討要回來。

相比給魏征濺一臉的唾沫星子,元淩顯然更好欺負。

他能夠主動上繳,也省去了不少麻煩。

隻是……

圖謀高句麗算得上是唐王朝的最高機密。

高句麗的實力並不強大,但卻是一個極其難纏的對手。

隋朝就是很明顯的前車之鑒。

隋朝有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又有文帝楊堅的開皇治世。結果三征高句麗,造成的大亂嚴重削弱了中國實力,導致天下人口銳減四分之三,留下嚴重分裂內戰,令得周邊異族趁勢而起,連吐穀渾都返回故地打下了隋朝河右,而東突厥更是到達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突厥可汗直接將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還想效法北魏武帝拓跋道攻取中原,北方幾大諸侯全部因為得到突厥的支持才有崛起的空間,即便李唐也不例外。

突厥大玩平衡之術,今天支持這個,明天支持那個,打的就是削弱華夏王朝的整體實力,他們好一蹴而就。

隻是千算萬算算漏了李家父子幾人太過厲害,崛起的勢頭,不可抵擋,短短幾年就掃蕩群雄,將他們反殺了。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李世民在此事上更是慎重又慎重。

從本質上來說李世民跟楊廣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一樣的高瞻遠矚,好大喜功。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李世民能夠控製的住自己,而楊廣更加率性,恣意妄為。

一直暗中籌備,等待時候的最高機密,讓一個毫不起眼的人一語道破?

這震撼可想而知。

“此事,你從何處聽來?”

元淩頓覺氣氛不對,暗自叫糟,又忍不住在心底吐槽:“當然是書上教的。”

後世人誰不知道李世民人生的最後幾年,心心念念的就是高句麗。

元淩反應不可謂不快,沒帶多少猶豫說道:“皇兄是何等人物,秦皇漢武不外如是。而今我大唐威震四夷,東突厥、吐穀渾、高昌覆滅多年,吐蕃自大也為我朝所破,放眼望去,也就高句麗藏身東北,借助地勢便利,苟延殘喘,早晚要給皇兄所滅。”

李世民啞然失笑,道:“那就借你吉言!”

元淩說的這些都是那種沒有意義的大道理,就跟曹操、劉備、孫權想一統天下一個道理。

誰不知道雄才偉略的三國三雄想要一統天下?

具體的操作細節,具體細節才是關鍵。

那一瞬間,李世民還以為自己的心思給洞穿了呢。

長孫無忌卻若有所思的看了元淩幾眼,他可沒有李世民那麼好忽悠。

李世民也並非好忽悠的主,隻是他站得太高,操心的事情太多,這種小事不願意去細想分析。

這也是很多英明神武的帝王會聽信個別奸佞,犯一些荒唐的錯誤緣由。

並非是帝王自身的能力不行,而是站得太高,看得太遠,顧此失彼爾。

長孫無忌卻不同,總覺得今天的商王,有點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