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在春秋時期,辛勞的古人就開始研究汲水工具了。
《莊子.外篇.天地篇》中,載子貢南遊,反途路過漢陰時,看到一個老丈人辛苦的抱甕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於是告訴老翁一種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
史書記載“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掣水若抽,數如沃湯”,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節省汲水的力量。
說白了就是杠杆原理。
曆史上偉大的力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話之前的三百年,中國人已經將之用於實踐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了漢末,第一輛水車出現,畢嵐造翻車,利用輪軸槽板汲水。
馬均在翻車的基礎上加以改良,遂成龍骨水車。
這是水車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就是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這種筒車最早是出現於隋朝,隻是當時的輪軸技術不到位,並不實用,效果反而比不上龍骨水車。
到了唐朝,隨著輪軸技術的發展,筒車的優勢得以體現,走入田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宋明時期才成為家喻戶曉的灌溉利器。
現今大唐立國不過十餘載,世人對筒車的認識僅限於華而不實。
自己若是能改良筒車,提高輪軸技術,定能讓李世民刮目相看。
有了目標,元淩動力更足。
“怎麼入手?改良輪軸技術,應該不是問題,最好是有一個現成的筒車,根據樣本入手改良才是最快的。”
身為建築係的高材生,元淩對於自己力學物理水平還是有一定信心的。
他腦海裏有筒車的概念圖,製造一個筒車也不是問題,隻是理論跟實際是有差別的。
重新一步步來實踐,不如根據現有的情況改良。
元淩的目標很遠大,自己將來是要建造宮殿城池的,怎麼能將時間花費在製造筒車上?
元淩問下人要來紙筆,想要畫出一個模型,隻是毛筆實在用不習慣,他本人不擅於用毛筆,李元璦也不擅於此道,畫出來的東西粗粗細細,壓根不像樣。
想了一想,元淩要來了一塊木炭,對著帛布一陣圖畫。
學工程的,入門絕技就是繪圖,元淩繪圖功底很深,不過一會兒就畫出了筒車的大致模樣。
元淩看著自己的傑作,滿意的點了點頭,道:“來人,將府中所有傭人侍婢都集合起來。”
這一集結,元淩才發現自己府上僅下人就多達百餘位,密密麻麻的聚在殿前。
他們一個個茫然的看著自己的主子,不知安逸多日的他,又鬧什麼幺蛾子了。
元淩清了清嗓子,說道:“我手上有一物,你們誰見過的,說出來,本王重重有賞!”
說著將畫著筒車的帛布傳了下去。
滿以為很快得到結果,卻不想一個傳著一個,居然沒有幾人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