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個晚上楊晞沒有回府,他親自在左龍武衛大營內坐鎮指揮。
其實他已經好幾天沒回府了,這些天都在宮中或者龍武衛大營中,兵變有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他可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必須要隨時依照形勢的發展做出布署。
雖然已經打探到了李璘的大概行動時間,但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出現意外,提前或者延後行動,因此楊晞必須隨時聽取情況,以方便做出布署。他麾下的其他親信人物,包括李泌、高適、龐忠、渾緘、仆固懷恩等人,也都呆在他們要負責的地方,隨時候命。並且行蹤要保密,不能有絲毫泄露出去。特別行動隊全體成員也都進入最高戒備狀態,他們分布在長安城內各地,隨時傳遞情報及參加行動。
“忠王殿下,你決定了嗎我們什麼時候行動?”
一直與楊晞呆在一塊的高適,可是有點沉不住氣,忍不住問詢道。因為李玢在朝堂上已經認了楊晞這個兒子,所以在朝中所有人眼中,楊晞就變成了李晞,稱呼自然也改變了。
李泌也呆在一邊,不過這幾天他並沒有多少話,隻是楊晞問詢他時候他才說上一些。特殊的時候,他不敢表現太出彩,怕以後自己有麻煩。
不過聽高適這樣問,一直拿著一本書看的他也忍不住拿眼睛瞧楊晞。
楊晞心中一動,雖然他已經想到了什麼是最佳動手幹預的時間,但這樣的事上他主動說出來不好,還是邊上人提議才好,那樣顯得他不殘忍。而且這件事雖然有過討論,但並沒有最後的定論。
“兩位,你們覺得我們什麼時候動手好?”楊晞笑著問李泌和高適。
高適想了想,猶豫了一小會,這才悄聲說道:“我覺得,待永王的人馬和忠於陛下的人馬拚個兩敗俱傷時候,才是我們動手的最佳時候。最好是陛下的人馬不支,永王占了上風,陛下被其控製,或者被……殺的時候。”說完這話,高適覺得自己都很殘忍。
這個問題此前他們是有過討論,但並沒有最終下定論,楊晞好像一點都不著急,也沒明確和他們說,這讓高適挺是著急,今日忍不住問詢了。待楊晞反問,他也直接說明自己的意思了。
楊晞不置可否,隻是拿眼睛看著沒言語的李泌。
李泌知道自己不能無動於衷了,也隻得開口:“高尚書說的不錯,忠王殿下動手的最好時機就是這個時候,那樣你就是平滅了永王叛亂的功臣,並可以順理成章地繼續皇位。如果皇帝的力量占了上風,那即使最終永王的叛亂被平滅,你也代皇帝而立,也要待以後,到時誰也不知道如何變化。相信殿下也是知道,如今陛下正在想辦法削除你的權力,你等不到那個時候的。”
楊晞注視著兩人,最終點點頭,“兩位的意見非常有道理,我認可!”
李世民殺兄戮弟,逼迫其父退位,雖然廣被史學家詬病,但這並不影響其曆史地位,其所治下大唐逐步走向繁盛,創造了讓史者稱道的“貞觀之治”,成為萬人敬仰的明君。楊晞現在要做的,並不是親手殺掉什麼人,他隻是利用李璘起叛的機會,揀個漁翁之利而,罪惡與李世民相比小了很多,與李隆基通過政變上台的味道差不多。相認即使被世人知道了這些,但隻要他將大唐治理的好,再創比“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還要繁盛的時候,惠澤天下的黎民百姓,那世人就會記著他的好,而將他的罪惡慢慢遺忘的。
兩位得力親信這樣說了,楊晞心裏越加堅定了,更何況他這個穿越人與李玢除了一點莫須有的血緣關係外,其他沒有任何維係親情的東西,兩人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楊國忠之間的。即使殘忍一點,自己心裏也不會有非常罪惡的感覺的。
李泌和高適並不知道楊晞心裏是怎麼想的,他們也根本不知道楊晞這個準備登上帝位的人原本並不屬於他們這個時代,心思可是與他們完全不同的。
李泌知道,楊晞登基後,他和高適及其他有功的大臣,必須要隱退了,不然很可能被楊晞借各種手段除去。楊晞雖然非常與眾不同,但當了皇帝後,誰也無法預料到他心性會怎麼變化,離開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如此李泌知道楊晞現在的心思,他就不會這麼想了。
------------
也就在楊晞和李泌、高適幾人定下了最終的行動時間和計劃的第二天晚上,李璘策劃的兵變開始了。因為特別行動隊的插手,皇帝李玢並沒覺察到李璘將要發動兵變的消息,並沒太多的防備。不過因為此前已經感覺到了異樣,也加強了宮內的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