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他和裴綸、上官妙雲在安定門外陳橋驛遇到的燎國使團麼?
據白靖文所知,大寧與燎國“議和”之後,燎國使臣秋後進京催討歲貢已是慣例,這次最多是燎國四太子金骨阿隼那親自帶隊進京,但也不至於讓大寧廟堂吵起來,其中必有額外隱情,白靖文便問:“燎國使團年年進京,廟堂何故爭吵?”
林少遊解釋道:“以往的燎國使團最多派一個‘萬戶那顏’帶隊過來,這次帶隊的卻是燎國四太子金骨阿隼那,這四太子除了有親王身份,還是燎國中樞的‘厄目極勒烈’,他來就不是為了催討歲貢,而是替燎國國主遞交國書!”(注1)
白靖文:“國書?什麼內容?”
林少遊搖頭:“具體還不清楚,趙老前天便被皇上叫進宮,昨天回來臉色不對,讓大夥等消息,不過……”
他壓低了聲音,隻說給白靖文聽:“我聽中書省那邊的同鄉說,朝中那些大人對國書的看法分歧極大,分成兩派吵起來了,我們翰林院這邊還得等趙老表態。”
林少遊說的趙老就是翰林院大學士趙公明,翰林院的實際長官,宣和皇帝的“第一秘書”。
如果朝廷出現某個觀點上的巨大爭執,甚至是黨爭,趙公明代表的翰林院便不能置身事外,一旦趙公明做了表示,白靖文這些人就得上奏附議表明立場,但這樣一來便容易得罪人,因為萬一趙公明帶他們站錯了隊伍,他們的反對方勝出,人家秋後算賬,他們輕則斷送仕途,重則身家性命難保,所以林少遊這些人才惴惴不安。
白靖文和林少遊這些人說是風光無限的狀元探花,實際上跟真正的朝廷中樞還完全沾不上邊,隻能跟著上麵的長官當應聲蟲,白靖文有自知之明,這種事情他也沒心思摻和,到時候真要表態,他摻雜其中用模棱兩可的態度糊弄過去便算了,絕不會極端出頭。
果然,林少遊和他說完不久,也就是宮裏早朝結束之後,趙公明從皇宮回到翰林院衙署,命人召集包括庶吉士在內的所有文官到署堂集合,白靖文自然也在其中,因為是新科狀元和探花,他和林少遊的位置還比較靠前,隻在那些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後麵。
趙公明是個年逾古稀,須發斑白的老叟,他眼窩有些陷進去,整體清瘦矍鑠,是那種典型的“老學究”,一看便知滿腹經綸,他也確實是擁有數十年功底的儒學大家,既為儒者,他向來以“忠孝”作為為臣為人的最高行為準則。
不過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的趙老學士今日也不能心平氣和了。
他命人把一遝抄寫在黃紙上的文書分發下去,白靖文自然領到了一份,打開看了一眼,上邊寫的赫然是燎國送過來的國書!
當然,這國書是副本加上刪減版本,中間有很多明顯省略的部分使得前後文銜接不自然,那些刪去的部分應該是兩國保密條款或者趙公明不想給翰林院眾人閱覽的內容,但這並不妨礙白靖文等人讀懂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
“朕承天命,奉天伐罪。旄麾橫掃,群雄束手;草原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寧國皇帝會獵於幽州,共伐西涼,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注2)
這是燎國國主金骨烏虎給宣和皇帝發出的“邀請”,請宣和帝到幽州“會獵”,獵物是大寧西北邊陲之外最後一個叫做“西涼”的草原政權,那也是燎國至今為止唯一沒有攻滅的草原部族。
這份國書要表達的意思是兩國合兵剿滅西涼,共分西涼國土,大寧與燎國永結盟好。
白靖文一看便知這裏邊存在著巨大的荒謬,最簡單的,戰國時期,秦趙聯盟收拾完其他諸侯國之後,轉過頭來就把趙國吃了,三分天下從來都是“弱弱抗強”,從沒有“強弱抗弱”,現如今,燎國武力最強,大寧次之,西涼最末,這個時候燎國提出聯合寧朝攻擊西涼,什麼意圖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