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年家與戌門相比,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生活,什麼叫高門大戶,什麼叫鍾鳴鼎食,什麼叫歲月靜好,久年給了采茵最好的詮釋。
久年家先祖久年年是慕國的建國功臣之一,他戰功赫赫。慕國開國國君登上寶座的第一件事就是論功行賞,國君推出了許多土地,打算封給從龍之臣,其他功臣均使勁搶奪肥沃的土地,為此不僅爭吵甚至當場大打出手,個別還因此成為世仇。而國君一直袖手旁觀,直到鬧出事端,才出麵懲罰其中幾人。
這時,個別功臣開始有些看明白了,這是帝王心機,對於這麼多的功臣,國君絕不希望他們太和睦、太空閑。太和睦就可能會太團結,太空閑就可能多想,多想就可能生事,而團結是一群人生事,這一群人可不是一般人啊。所以,國君巧妙地用幾塊土地,就讓這些功臣鬥得頭破血流,不光團結是不可能了,還結下了梁子,甚至仇恨。國君很明白,功臣們誰都不差這幾塊地,他們早已盆滿缽滿,無論這地有多肥,不就是塊地嗎,又種不出金子,更種不出武器,他們計較的是地位、名分,是自己在慕國的分量,是國君對自己百戰沙場展現出來的勇敢、忠誠與才華的肯定。
唯獨久年年,從一開始就顯得遲鈍,任由老同事們明爭暗奪,打破腦袋,他完全不在意不摻和,最後挑剩下的那塊地,沒關係,他不嫌棄,接納。
久年年帶著家眷和族人去了封地,到了僅僅一個月,族人跑了一半,大家原以為跟著闊親戚從此雞犬升天,沒想到這地比自己原來的還貧瘠。當地老百姓說,這片地要是能種出一粒米,他們就全部改姓久年。
久年年毫不動氣,親自下地,試種各種種子,當地的種子一律不種,隻種他以前打仗帶回來的種子。久年年是種子收集發燒友,隻要戰馬經過的地方,隻要是沒毒性的植物的種子,他都會收集,放在一個專門的小包裏,並做好詳細記錄,自己是在何時何地采下這種子。
他曾有好幾次瀕臨死亡的險境,他總是對親兵說:“我若死了,不要馬革裹屍帶回去,就讓我躺在此地,變成鳥獸蟲蟻之食,腐爛的血肉也能滋養大地。”
親兵說:“大帥,這裏是敵國,怎麼能滋養敵人的土地?”
他笑了:“分分合合,敵敵友友,親親疏疏,萬般變化,永不停歇,也許兩國很快就會和好。活著才要操心,死去的人還在乎這些做什麼。隻一件,我的種子務請帶回交給我的家人。”
親兵說:“將軍不應該把金銀帶給家人嗎,種子誰又會稀罕?”
“把金銀帶給家人,這一代會感激我,下一代會恨我;把種子帶給家人,這一代會恨我,下一代會感激我。”
久年年試種了三百多種種子,都沒有成功,而這時家裏的老底都快吃完了。其實他隻要向過去的老同事和部下稍微告一下急,或向朝廷稍微訴一下苦,完全可以解決生計,但他不肯,而是去當地的銀署申請了貸款,他並不知道這其實是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