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雲這樣傳令,並不是意氣用事。兩軍混戰,兵馬十數萬,戰地十幾裏。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臨陣指揮。
這個時代臨陣指揮主要是靠高車、旗幟等工具,而指揮的點一般都是主帥所處的位置,稱為中軍。
大麵積的廝殺,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兵力平均。局部戰區內很可能會形成敵我懸殊的情況,這樣的區域就會傷損兵將。
雖然虎威軍的編製詳細,這種大戰基本以每屯為戰鬥單位,能很大程度的提升戰鬥配合。但是在大局勢上,還是需要將令指揮的,這樣才能有效分配戰鬥力和提升戰鬥效率。
高雲追殺袁紹,其實目的就是擊潰河北兵馬的中軍,使對方失去有效的戰地指揮。但是如果莎琳娜她們都跟著自己來,那虎威軍也會同樣失去指揮,這就沒意義了。
所以,莎琳娜、張華嫣和張繡聽了高雲號令,也知道是什麼意思,趕緊各自調轉坐騎,歸回本隊,指揮兵馬,協同作戰。
高雲的武力已經今非昔比,衝在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一字斬軍刀橫劈豎砍,無人能擋,所到之處,但見衣甲平過、血如雨灑,殺的河北兵馬人仰馬翻,四處逃竄。
袁紹見高雲這等氣勢,驚駭不已,片刻不敢停留,一路退逃,直到陣後。
高雲殺透一條血路,直到中軍,左右尋不見袁紹。索性展開軍刀,將河北中軍車旗盡數斬斷,袁紹兵馬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袁紹領兵來樂安,本意就是拖延高雲兵馬,幫助顏良爭取時間,襲擊昌國。本身就沒想要真打這一場。
眼下見河北兵馬勢頹,折損甚重,不敢戀戰。急忙傳令鳴金,收兵回撤,退往鄒平。
高雲見河北兵馬退卻,傳令雷鼓大進,一路追襲,殺出五裏開外,方才收兵回城。
袁紹一路不敢稍停,直接退回鄒平,派人點算兵馬,折損三萬餘人。又死了大將高覽,惱怒不已,大罵張頜等將無能。
張頜、文醜等等眾將皆唯唯諾諾,低頭不語。
審配見袁紹惱怒,責罰眾人,趕緊勸道:“請主公息怒,保重貴題。勝敗乃兵家常事,此番雖然折損兵馬,但已為顏良將軍爭得戰機。若是打破昌國、斷高雲之糧草,便是大勝。屆時虎威軍必然大亂,主公揮軍而進,高雲可一戰擒之矣。今日之敗,自不足道也”。
審配這麼一說,袁紹心裏的怒氣平息了一些,掉轉話鋒,拍案叫囂道:“哼!高雲小兒!且叫他猖狂一時!待顏良破了昌國,吾必報此仇!”
帳下文武見袁紹情緒轉移,趕緊一齊都勸,七嘴八舌的助威,好像顏良已經打破了昌國,斷了虎威軍糧道似的。
其實呢,顏良確實收到袁紹號令,按照約定時辰,留田楷領一萬兵馬守臨淄,親自帶著四萬兵馬出城,一路往南,直抵昌國。
太史慈在臨淄城外不遠處埋伏兵馬,派人哨探,得知顏良親領大軍離城,大為歡喜。
估計顏良一軍走的遠了,太史慈領起兵馬,直臨臨淄城下。二話不說,架起石炮,輪番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