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與夏侯惇廝殺五十餘合,打的難解難分,不分上下。曹陣中夏侯淵擔心大哥有失,提刀出陣,想要合戰張飛。
虎威軍陣裏高順見了,催動胯下馬,殺出陣前,迎住夏侯淵,戰在一處。
曹洪見夏侯淵去了,也按捺不住,飛馬出陣。虎威軍裏董襲殺出,接戰曹洪。混鐵金線槍對截頭闊背刀,也是旗鼓相當。廝殺三十餘合,鬥了個平分秋色。
曹仁見曹洪久戰董襲不下,怕他年輕有所疏漏,將狼牙大錘一橫,也縱馬出陣。
李典哪容他幫到曹洪,催動胯下黃驃馬,轉眼殺到近前。三尖兩刃刀斬若熒光飛舞,攔住曹仁,鬥在一起。
這八員戰將捉對廝殺,陣前飛沙走石,塵土飛揚。惡戰半個時辰,各個殺意越盛。
這個時候,張飛和夏侯惇已經打了一百五十多個回合。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短小精悍的兵刃占據速度和招式的優勢,利在速戰速決。
在一百五十多個回合之後,張飛和夏侯惇的氣力都損耗不少,夏侯惇的刀式,已經不能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一斬三鏨、疾似石火了。
在這種情形下,張飛蛇矛槍的長度優勢便逐步顯露了出來。再加上張飛“破壞”怒魄的屬性,夏侯惇多數不敢硬接。
如此一來,夏侯惇逐漸處在下風。雖然一時半會兒不至於落敗,但卻已經是守多攻少。
夏候無雙雖然武藝不比兩個哥哥精悍,但也已看出大哥十分吃力,心裏哪能不急。一提絲韁,舞雙刀徑出陣前,殺入站圈,與夏侯惇合力而戰,雙敵張飛。
張飛見夏候無雙殺入站圈,不僅不驚慌,反而越發興奮、越發精神抖擻起來。這就是張飛的天性,廝殺的酣暢對他來說,比生死更重要。殺到酣處時,竟然哈哈大笑,丈八蛇矛槍使的風雨不透,以一敵二,絲毫不落下風。
其餘三對的廝殺,高順對夏侯淵、董襲對曹洪、李典對曹仁,也都打的風起雲湧,刀來槍往,互不相讓。兩陣將士看的心潮澎湃,激烈之處,每每喝彩如雷。
這一戰從午時初殺到申時末,夏侯惇開始沉不住氣了。眼看日已西陲,天色即將轉暗。這個時候,夏侯惇知道自己隻有兩種選擇,要麼揮軍掩殺,大戰一場;要麼即刻退兵,撤回營寨,準備明日再戰。
因為虎威軍的夜戰能力是天下皆知的,一旦天黑下來,自己的部隊必然凶多吉少。
但是此時要退也不那麼容易,張飛勢必會隨後掩殺,這樣一來,自己這邊勢必落敗。
想明白這些,夏侯惇打定主意,將手中刀往前一招。曹軍陣中將校見了,知道這是進攻將令,急忙各自領動兵馬,一聲呐喊,奔湧向前。
張飛見夏侯惇揮軍掩殺,也將丈八蛇矛往前一指,大喝一聲,“給我殺!殺!”
虎威軍虎掠令戰士應聲而動,呈一個雁行大陣,迎著對麵敵軍,推進向前。
夏侯惇之所以決定放手一戰,是因為看了虎掠令的兵數,感覺張飛身後的兵馬不過三四萬人。再加上昨天把虎威軍打的狼狽逃竄的經驗,夏侯惇感覺憑借自己麾下近十萬大軍,勝算極大。
但是,兩軍一交手,夏侯惇頓時感覺有些不對勁了。今天的虎威軍,似乎跟昨天截然不同。在昨天的戰鬥中,自己二路兵馬一出現,虎威軍似乎立馬就抵擋不住,繼而狼狽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