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特斯拉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批評愛因斯坦,說他的相對論是“一個披著紫袍的乞丐,無知的人把他當做國王”。
是一堆錯誤和欺騙性的思想,強烈地反對逝去科學偉人的教導,甚至反對常識的……
這個理論把所有這些錯誤和謬誤都包裝起來,並給它們穿上華麗的數學外衣,讓人著迷,眼花繚亂,並使人們對潛在的錯誤視而不見……
它的擁護者是非常聰明的人,但他們是形而上學者,而不是科學家。沒有一個相對論命題得到證明。”
直到19世紀末,物理學都是一門相當直觀的科學。從日常經驗和基於此的常識的角度來看,物理學家獲得的結果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物理學新趨勢的出現,對物理理論的預測乍一看就與常識相矛盾。
例如,相對論的預測可能會以不同的參考幀計時,而運動體的長度會減少等。從古典物理學和日常經驗的角度來看,它們看起來都是荒謬的。
相對論的預言似乎是不合邏輯的,是由於相對論效應表現出來的情況超出了我們日常經驗的限製,因為從未有人到達過近光速,所以相對論也與絕大多數人無關。
至於特斯拉,他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他不能接受方程式預測的結果與常識告訴他的結果不同。
但是,在科學中,有一個很好的真理標準-實踐。盡管似乎不合邏輯,但相對論的預言經受了大量實驗的考驗,目前這些預言以及理論本身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我其實並不喜歡預言這一詞彙。”愛因斯坦道,“我更喜歡將其稱之為在計算下的合理猜想。”
頓了頓,愛因斯坦繼續道,“還是繼續回到剛剛那個話題吧。”
他看向普朗克。
“宏觀世界不行,但微觀世界是不一樣了。”普朗克接過話道,“我們可以合理猜測量子領域的物理規則跟宏觀世界是不一樣的,時間規則也不一樣。”
愛因斯坦思考了片刻,似乎是在想著如何以更加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你知道什麼是微觀世界嗎?”
“就是極致的小的世界。”臨城說道,“我還是有學過基礎物理的,宏觀世界則相反。”
愛因斯坦頷首道,“我們被你的以太粒子分解成了一種非常非常小的粒子,甚至比亞原子都要小。
小到可以進入量子的領域,但奇跡的是,我們的身體信息跟意識卻都被儲存其中,並且,找到了量子領域的規律,量子波動打破了普朗克尺度然後觸發德式效應,實現了定點定時代的時間穿梭,某種意義上,並不是我們穿梭了時間,而是時間穿過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