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新朝結構(1 / 2)

在集英殿,開始擬定各個部門以及各部的官員任命。

坐在這裏的,從各地趕回來的官員都在翹首以盼,自己在這個新明朝廷裏,該有個什麼職務。

是的,現在王學軍規定,集英殿等朝會,群臣不再站著,而是坐下說話。

前線包括李岩和李錦江都回來了,現在山東,主要就是趙應國支持大局。

王學軍拿出來自己的編製方案,

“這個方案,既延續了先朝,又有別於先朝。不但部門更全,而且又展現了新朝新氣象。”

大家都對王學軍的方案充滿了好奇,都急切的想聽一聽他的方案,到底是什麼,自己在這個新朝裏,到底是什麼位置。

“在皇上的下麵,分三個總理部門。第一個部門,就是內閣。內閣首輔,是我,閣員有趙應國,朱見深,任民雨,張之及。”

這裏與前朝就不同了,前朝,武將勳貴是絕對沒有資格入閣的,內閣是專由文官把持。

但這裏卻加了一個武將張之及。

“我和皇上商量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武將的地位。”

皇帝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下神壇佛龕,坐在群臣之間笑著接口,以體現這個決定是他同意的:“現在是多難之秋,恢複山河,還需武將。提高他們的地位是必須的。同時,前幾朝,太過重文輕武,都已經走入了極端。這不好。一個政府,必須文武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能平衡完美。”

對於小皇帝有這樣深刻的見地,大家深表欣慰。至於他的見地是王學軍的,還是他自己的,大家心知肚明。

小屁孩一個,可能懂,但怎麼能懂得這麼透徹?

但隻要他表態不反對,就成了。

“設立軍機處,和內閣平級。”

這就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這樣的設置,就給人一種重疊架屋的感覺了。如此一來兩個是平級的,後期就會出現扯皮的現象。

在這個非常時期,辦事拖拉扯皮,是非常要命的。南明小朝廷,就是扯皮扯死的。

王學軍就解釋:“在這裏,我正式宣布,內閣隻管民政,不得插手軍事。而軍機處,也絕對不允許插手民政,咱們的這個朝廷要真正做到最高的是皇上,然後就是我這個攝政王替皇上奔走,下麵就要做到絕對的軍政分家,避免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

這就是說,皇上是皇上,王學軍是常務副皇上。

然後也加了一句,主要是給那些舊臣們聽的:“這也是真正貫徹了洪武帝,當初廢除丞相而設立內閣的初衷了。”

那意思非常明白,內閣的文武官員,不要對這事抱怨反對,我這是執行祖製。

當初的朱元璋時代,是有丞相的。

而曆朝曆代延續下來的製度,丞相是集軍政財權於一身,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就對皇權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所以朱元璋考慮再三,廢除了丞相製度,將所有的權利收歸於皇帝。

中央集權是做到了,但也把老朱累得吐血。

沒辦法,他就又成立了一個辦公廳秘書處的單位,這就是初期的內閣雛形。

而在仁宗的時候,處於深遠的考慮,為了避免自己子孫的無能,或者是胡作非為。仁宗就加強了內閣的權利,形成了和皇權相互牽製的局麵。

這是一個最大的政治進步,要比歐洲早了幾百年。

所以從仁宗以後,大明王朝的皇帝可以不著調,可以不聞不問正事,可以昏聵,但再也沒有出現暴虐的君主。

就再沒有出現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樣,動輒殺人上萬的皇帝出現。

雖然這裏也有了一個主要的弊端,一旦出現一個強勢的皇帝,或者一個強勢的大臣,那就是皇權和臣權的爭鬥,首先在這裏就形成了內耗。

崇禎朝的滅亡,其實就是這種爭鬥下的慘劇。

出了一個強勢的崇禎皇帝,結果又出了一群,團結起來的東林黨人的強勢大臣集團。

結果雙方各不相讓,最終鬧的朝堂離心離德分崩離析。

這麼看來,當初崇禎像他哥哥那樣,也不問世事,是不是大明還能延續幾年?

可惜,曆史不能假設。

所以這一次,王學軍就采取削弱代表臣權的內閣實力,讓軍機處來製衡內閣,未來做到皇權和臣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