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江家大院(1 / 1)

要說這轎子山呐,山中間突起而成平頂,兩邊山脊平而緩,遠處一看,形似一座轎子無異,因此被當地人稱之為轎子山,也有人覺得其形似疙瘩,亦叫它疙瘩山。

轎子山下,其南麵山腳處,兩側山巒分叉而出,形成一穀,形似懷中抱月之勢,而這江家大院正處於這分叉之處。

聽村裏老輩人說,江家祖籍以前是在江西臨江府那個地方,後來由於戰亂搬到了雲南的五地十門,後來江家一個分枝又搬到了川南的白沙鎮這個地方。江家祖上,用了一些帶過來的銀錢,從當地大地主李玉龍手中分到了一些山和田地,也成了當地的一個小財主。當然了,由於家族遷移過程中,江家家譜早已遺失,所以這些都是一代代人言傳而來的。

要說這江家,規模不大不小,憑借當年從大地主李玉龍家買來的幾十畝田地和一些山,而附近幾十戶居民都來租他們家的田地,倒也算得上當時的大戶了。租金的話,當然是和當地的地主都差不多,一般就是五五開。無論當年收成多少,都要上貢一半。

若是附近居民糧食不夠吃,前來江家借米,借糧,江財主倒是願意借,不過有一套規矩。就是借米之時,盛米的鬥需用一筆直的竹尺,橫掃而去,將多出來的米掃下來。而還米之時,則必須將鬥裝得滿之又滿,直到米從鬥上流下,再也裝不上了。這一來一回,換米的時候一般能比借米時多出兩三成來。要說是天災,收成不好之年,那也沒有辦法,這米還必須是要借的,再怎麼也比餓死強。

江家大院在當地還算氣派,一麵正房,正房兩側為對稱的偏房,正房為一間堂屋,堂屋兩邊為廂房,偏房則各為兩間一般大小的房間,前方則為一院牆。有些形似四合院,不過少了一麵,成了院牆。

而江家最與眾不同的是,江家的正房和側房都使用了青瓦。要知道,那個時候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青瓦,大多數人家屋頂都是用的石板,然後在上麵蓋一層土防止漏雨。而更窮一點的人家那就直接用茅草,刮風下雨的時候漏風漏雨是常見的事。能用得起青瓦的,絕對是大戶人家了,不是土財主,就是撿了寶了。

一正房,兩側房,一院牆圍成了一個大大的院子,院子中最顯眼的就是一棵半腰半腰粗的黃角芽樹,樹旁一張石桌。

在江有才小的時候,常常和他的兩個哥哥,大哥江有辰,二哥江有強,在這石桌旁一玩一整天,或是捉知了,或是和稀泥,玩得不亦樂乎。

直到江有才爺爺過世的那年,他還隻有五歲。以前他還是家裏無憂無慮的小少爺,深受老爺子喜歡,一直以來都是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由於年齡小,根本不知道生死是什麼,對於爺爺的過世,也沒有太大的感觸,隻是覺得爺爺睡著了。

後來,過了很久很久,都沒有再見到爺爺,江有才是又哭又鬧了很久,直到對爺爺印象都變得模糊起來。

猶記得,爺爺有一撮山羊似的白色胡子,口中鑲著一顆銀色牙齒,每當笑起來的時候,一整顆銀色牙齒便都露了出來,眼戴一副黑框眼鏡,儼然一副教書老先生的樣子。不過江有才的爺爺可不是教書先生,而是一個懂些醫術的郎中,不過爺爺也隻是晚年的時候可能有了一點興趣,自己鑽研了一些,也很少提別人看過病。

而爺爺書房中還有一些書籍,上麵畫著各種形形色色的花草,爺爺也曾給江有才說過,這上麵畫都是一些草藥,治病救人的,可江有才還是趁爺爺不注意用毛筆在上麵胡亂塗畫,因此爺爺便將這些書藏得高高的。

也似乎正是爺爺去世的那一年,江有才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家中的傭人也離開了,自己再也不是家裏的那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了。

父母則是每天早出晚歸的出去幹活,幾個哥哥姐姐們放學回來後也常常跟著父母出去幹活。印象中父親以前都不怎麼幹活的,連家裏的活都有不怎麼做,更別說田間地裏的活了,而母親倒是經常收拾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