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看誰先屠誰?(1 / 3)

時間一晃,

轉眼已是夕陽西下。汝陽城沐浴金色的晚霞之中顯得格外有氣勢,

李默將郭子儀、耶律齊、德讚三王召入了宮中。

待三人入了宮,才發現龍國安排了一場晚宴是特意招待他們三人的。

“皇帝陛下宴請之恩,我等感激不盡!”

回神,

三人急忙拜見。

而今日發生在汝陽館驛的事情,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

嶺南使團被拉去遊街,擇日問斬,倭國使團收到了龍國的宣戰國書毫無回旋的餘地。

隱門使團則是在昨夜觀禮之後,直接沒了訊息……

區別於這三個使團,龍國朝廷在這個時候特意設宴款待他們三人,足見龍國對於三國的重視。

這也是三王第一次如此近距離與李默接觸,故而都顯得十分拘謹,在場的還有龍國其他重臣。

“諸位平身!三王不遠千裏來我汝陽,為朕賀婚,心誠之至朕都看在眼裏。”

這時李默接著道:

“三王即將離開汝陽,回各自屬國去,今日用膳,就權當踐行,再者,朕也想和三王商榷一番,今後這吐蕃契丹梁國三國……該如何發展。”

郭子儀聽到發展二字,內心一喜。

“陛下,先言我梁國,為了梁國農事興盛,我先是減免農賦,又是改革田畝,攤丁入畝,可事與願違,梁國今年糧產,恐連去歲之量,也難以達到。

而今許多百姓選擇舉族遷至龍國國境,農事不舉,這商業也受到波及,難以發展。”

“眼下梁國上下,可謂政令不通,舉步維艱,有些地方,就連百姓也都走光了!”

“還請陛下垂恩。”

郭子儀說罷,那契丹王耶律齊也站起身來,對著李默恭敬一拜,道:

“陛下,契丹這些年,主要以遊牧為主,糧食大多與中原買賣,但是陛下您也知道,這遊牧度日,一遇天災,大旱致使草場草稀,亦或凜冬天降白毛雪,牲畜凍死大半。

我契丹部族便難以維持生計,無奈隻能南下,前幾年就是劫掠中原,現在,有陛下威震四海,契丹和天朝互通有無,也算勉強保障牧民生計……”

李默長歎一聲,而後看向吐蕃王德讚:

“吐蕃王,吐蕃有什麼困難,也可一道提出來。”

德讚難為情道:

“陛下,吐蕃地處高原,百姓要麼在河穀耕些薄田,要麼便是遊牧,青稞糧產有限,糧食依舊是大問題。

但是能和天朝商路互通,糧食問題,便能改善許多,但是,天朝和吐蕃相距較遠,商路崎嶇,貨物來往,代價巨大,有時甚至得不償失。”

這時候,一旁的丹丘生起身,命人拿來一幅堪輿圖,隻見輿圖上方寫著,龍國一統堪輿圖,丹丘生接著朗聲道:

“三王莫急,三國之困境,陛下早已洞明,三王未至汝陽之前,陛下就與群臣定下了良策。”

聞言,三王俱是一驚,吐蕃王詫異地感慨道:

“陛下一步謀萬步,當真一代明君啊!”

丹丘生隨後指著輿圖之上的梁國:

“梁王請看,梁國國境,與我龍國相互交融,梁國國情,其實與我龍國立國之前,別無二樣,要想留住百姓,發展生產,隻需一個法子便可。”

梁王頓時來了興致:

“還請丹相賜教。”

丹丘生沉吟片刻,說道:

“我龍國國策,梁王照搬即刻,對於農事,我龍國采取按戶包產之策,田畝從世家鄉紳手中收歸國家,再分配到每個農戶,農戶不愁無田,田產成了農戶自己的,那百姓自然精於農耕。”

丹丘生自信一笑,接著道。

“這樣一來,農事便舉,其次就是我龍國商部的鼓勵農工商並舉之策,農者耕種,以糧換錢,工者巧工,以器換錢,商者流通糧食器物,以買賣謀求生計。

如此,農工商各司其職,卻又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故而,百姓富足,國庫亦能充盈!”

郭子儀聽得大為震驚,龍國一遭走來,他見識了龍國繁榮昌盛,但從未研究過龍國國策。

今日一聞,簡直不可思議!

若是原先,郭子儀定會不答應,效仿龍國國策,豈不顯得龍國朝廷無智無謀。

但現在,郭子儀才意識到梁國和龍國的差距,才意識到龍國國策的高明之處,也意識到龍國國策的利民之處。

郭子儀毫不猶豫就答應下來:

“還請陛下遣派特使,佐助本王,推行國策!”

李默笑道:

“梁王放心,國策推行,朕會從各部派遣一些官員,幫助梁國因地製宜,推行國策,其次,待國策落實之後,梁國和龍國也可互開國門,如同一境。

想必那些背井離鄉的梁國百姓,在看到梁國的發展之後,也會毅然決然,重回故土的。”

聽到梁國流失的百姓還能回來,郭子儀更是喜出望外。

“一切遵照陛下旨意。”

丹丘生隨後看向吐蕃王和契丹王:

“契丹和吐蕃之困境,歸根結底,就是牛羊皮毛不能置換成其他糧食貨物,若要解決,我龍國提議,共修商道,徹底打通商貿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