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敬重的老者(1 / 2)

外公這邊,外婆是性格平和好說話,至於外公,由於我的父輩一代隻有我母親和小姨,嫡親血脈裏沒有男性,大概是因為這樣,外公對我格外地親近,加上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中長大,一般周末的時候,老媽才會帶我見外公外婆。他們對我寵愛有加,也很正常……

外公並不是溺愛我,雖然我打小偏內向,不會出現吵著鬧著要買玩具、上街買吃的,就是提要求也從不過分,所以我不曾見過外公在我這裏表現得為難、拒絕——從絕對客觀的角度出發,可能還不好就“是否溺愛”做判斷。但我可以補充一個條件,至少在我看來挺關鍵。

雖然母方的家庭成員組成是陰盛陽衰,但在我眼中,外公不能說是一個重男輕女的長輩。聊到這兒或許有杠精不信:就算那時候,城裏人的思想要比鄉下人要開明一些,那也隻是“一些”而已,你家母親、小姨雖然不至於被棄養那麼悲慘,但想來,獲得的關愛也不會很多,比放養狀態好一點罷了……

但我要是說,我媽小時候得過敗血症呢?

你們想想當時的醫療條件,再想想,在沒有醫療保險的情況下,這種大病能對一個普通城市家庭帶來多大的生活壓力?母親當時不是菌血症,而是膿毒血症——據她自己和外婆告訴我,當時母親發高燒,表皮膿腫,意識模糊,如果病情再加重,可以說是一隻腳踏進鬼門關了……

畢竟後麵我度娘了解一下,敗血症的病死率有30%-40%,而且以老人、兒童病死率較高。事後看來,別人可能會說,我母親福大命大,但這之前,肯定需要藥物治療的。

免疫球蛋白、抗菌的藥物聯合治療,不僅劑量要給足,重要的是療程要長,症狀消除後還需持續給藥抑製,防止複發。我沒有對這種事情刨根問底,所以了解得不深,但從老媽口中得知:當時外公外婆加到一起的一個月工資,才勉強夠用母親一個療程的費用。

意思就是肯定要貼錢的,據外婆說,當時母親痊愈出院,積蓄幾乎掏空。外婆的性格綿柔,當然是請假照顧母親,而外公……

他在那段時間賺錢,盡力彌補家裏的虧空。也是我對外公心生敬意的一點:畢竟血濃於水,在錢財和人命、物質或情義的選擇上,外公的毫不猶豫是讓我敬重的。

由此來看,外公對我的寵愛有加,隔代親的因素,我覺得反倒要比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來得更大一些。

爺爺則不同,按照老爸之前對他多次出於好奇心的詢問,老爺子可能其中一兩次回答得比較模糊不清,或許也是他印象有些久遠,記不得很詳細有一定的關係——老爸結合爺爺當時的口述,以及把爺爺那一輩的教育模式,類比到70、80年代左右的時間,在我向老爸問出相似的問題時,給到的答案是這樣的……

“因為當時的學曆比較複雜,隻能類比著和你解釋個大概。”老爸一上來就拋給我一個聽著有點懵的生詞,“你老爺爺一開始是從高xiao畢業的……”

我第一反應是“高校”,還以為是類似大專、中專院校的那種學校畢業的,哪曾想老爸似乎早就知道我會往這個方向去思考,接著說。

“是高小,小學的小。”

哈?!我當時就是“我人傻了”的表情,我自己都能想象到臉上的神情——得多麼懵逼。

挺不可思議的,畢竟沒見識過這種學校。據爺爺的口述,老爸自行的分析,高小,高等小學,意義就挺像“少年班”:一至三年級,就相當於學完小學六年,而從第四年開始,學生就可以正常畢業了。

高小的四到六年級,學的東西就相當於初中水平的知識,爺爺是在五年級學了大半,還沒升最後一學年的情況下畢業了。

“小學的知識可以說應該是硬塞學生腦子裏的,不過小學水平的東西,問題不大。”老爸是這麼分析的,“而從四年級開始,就開始學初中水平的知識,越往後麵,甚至都有高中性質的東西……”

不是吹牛啊,雖然我一開始聽到這些,包括老爸當時親口表示,他剛開始也有懷疑。但我接著往後聽的過程中,覺得一些疑惑的點也是能解釋得通的。

知識的量雖然刪減、壓縮,還是擴容很多的,但時間是固定不動的——你總不能指望一個13歲左右的孩子,高小畢業就直接去打工吧?

爺爺當時去了技校,這次是學滿年份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