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追憶更早的青澀(1 / 2)

之前我和李螢能做同桌,那在我事後看來完全就是個“美麗的意外”,畢竟就算初一的時候我的身高還沒有長到位,我和李螢也99%沒有做同桌的可能。但偏偏就1%的概率降落了……性格中的感性、細膩的培養,或許就是在這裏開始萌芽,所以摻雜著她對我性格的正向影響的感激的喜歡,當時班裏有幾個同學說我癡情,我隻是置之一笑,心裏的小人——另一個“我”——卻咧出一絲苦笑。

懂得越來越多,從書本、網絡上接觸的越多,想得越多……對於這種無期、可能還無果的情感來說,是最易產生動搖的。癡情?這些話雖然我不是真正地裝心入腦,但隻要你聽到了(還不止一人說過),隻要你不是13、4歲就看開後宮的yy、動漫,自己意誌力還薄弱,有成為渣男的潛質……

那些言語,豈不成了拴住我的一副腳鐐?好在我當時的鐐銬沒有帶著鐵球,隻是我沒有提早意識到:鐐銬是我自己選擇戴上的,鑰匙也沒在其他任何人手上攥著,包括李螢。它一直在我口袋裏,隻是我以為是自己的雙手戴了鐐銬。

於是呢?不自救,又在懷疑中一點點磨損自己的耐心、信心……

嗨,看吧?又聊歪了,所以前麵我就說了嘛,是自己的技術沒到家,完全沒有吊你們胃口的意思。

龔軔和我做同桌實屬正常,我剛才先提到李螢隻是想說明“龔軔和我身高差不多”——有個介紹他的由頭。(官方吐槽:意思是說你前麵幾段其實目的就是水字數?rua!)

龔軔是高高瘦瘦、白淨的形象,麵部五官……單摘出來看是沒啥特色的,但組合到一起就挺清秀。加上他也挺喜歡籃球(雖然技術隻是玩玩而已,),說話時而側重理性分析,時而逗趣幽默。風趣搞怪我們都認可,但要標榜理性、冷靜?

回想的畫麵隻有數學課上回答陳大帥問題的神經刀表現:一針見血就牛逼,回答錯誤還非得強一會兒,在爭論的中後段才能意識到自己思路哪裏出了問題。所以他所謂的理性、冷靜的分析能力?

大家更多地願意看作是“裝逼失敗的滑稽”……

這裏的技術依據是他的成績——中遊水平。副科先不談,語文……那說話完全不用客氣,我完爆他;數學是三門主課中表現最好的一個,但也隻是在100的分數線上下反複橫跳,而且向下的次數居多……至於英語嘛,justsoso?

隻看這語數外,怎麼突然有種肖宇航的即視感……定睛一看還是低配版的你敢信?

但我和龔軔做同桌直到畢業,當時許多地方我們還是有共同話題,很聊得來的。

比如剛才聊到的三門主課,雖然他語文成績不如我,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現代文閱讀、作文的得分上,而在文言文上,我是喜歡挖知識點——畢竟五班語文課上還有一個龔振墀和我課上搶答呢,知識技能還是要多點亮的。而龔軔……

雖然他和龔振墀同出一家姓,但龔振墀是喜歡古代曆史,連帶著也喜歡千年長河中的文人騷客,他們在不同的際遇中留下的千古名篇,而龔軔嘛,喜歡的更多是詞句中感受到的不明覺厲、高級的裝逼感……

說這段話是實打實的自我認輸——我初高中時期對中國古代的曆史是真沒什麼興趣(雖然曆史考試也未曾下過80),我對古代詩詞人的了解連龔軔都不如,就更別說龔振墀了(龔軔:我總感覺你在嘲諷我……)。但龔軔對古文那一種中二——感覺它們很“卡酷伊”的feel,正是我能共鳴的地方……

這既然說了,就不怕笑話,龔振墀對於語文,無論是近現代的文章,還是古代的詩詞歌賦,他都有“肯沉下來挖掘”——也就是說,方向是縱向的;而我和龔軔,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中二、裝逼的欲望,有同學、師長的誇讚,自己才有動力繼續往下鑽。而更多時間都是以“古詩詞”、“文言文”為中心,橫向拓展一些偏門的知識。

我倆共通的一點,也是我們的興趣愛好所在:喜歡聽歌、唱歌,而且都喜歡中國風、古風、戲腔的歌。

許三高啊,傑倫啊,玉先生啊,都是我倆的選擇,而且不是吹,“F6”當中,我和龔軔是男生裏的扛把子——這就懂什麼意思了吧?

龔軔啥時候注意到自己有唱歌天賦的,這我不清楚,但我自己幾斤幾兩還是心中有數的。小學的時候我不迷歌星(到現在我也沒追星),也對唱歌沒有天然的興趣——音樂課好像也沒印象說老師表揚我有天賦啥的。

真正覺醒“原來我還有唱歌的天賦”,還是在初中時期,所以我之前就聊到,我的初中算是“輝煌時期”,學習完全ojbk,然後玩也玩得爽。

初一也不記得具體什麼契機,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當語文課代表的,反倒莫名其妙來了個文藝委員……我就挺納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