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還沒到秋高氣爽的時候,J省是南方地帶,還有一段“秋老虎”的日子,早晚溫差不大,而中午那段時間幹燥而日照充足,還是挺炎熱的,到了十月大概就能逐漸轉好,享受……
個啥啊?除了零用錢能在下午上課的途中,校門不遠處買杯奶茶解渴,高三哪能有大把輕鬆的時光?放空、放鬆的時間有限而零散,9月的燥熱一天天過去,就意味著本學期的第一次月考一天天逼近……
通常來說,在麵對考卷之前,我們還有國慶假期的幾天,以及大概兩天半的秋季運動會,作為我們放鬆心情、用時間調節狀態的緩衝期。
但在高三,我們就不同於其他兩個年級的節奏了。除了報名參加項目的同學之外,其他人都留在教室自習,對應時間的課目老師來監督,有問題可以上講台問老師。
除了體育特長生需要為班、甚至為校爭光,還有團體項目(接力賽跑啥的)需要多人,高三的大部分人都是留在教室裏刷題,準備後麵一周不到的月考。由於畢竟還是有同誌參賽的,運動會的場地又是在馬路對麵的大學內,就算報名參賽的同學大都抱著能光明正大曠一節就算一節課的心態,通常成績自然不會強到哪去,但老師不可能拋開少數人講新內容吧?
為人師範還是要的,這也從側麵證明……秋天的第一次月考,嚴格意義上講都不能算是月考:時間不充分,如果是趕一波教學進度,那考察內容就更多一些,複習時間安排就得更合理、有效了。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挺長一段時間內,我的語文、英語成績波動幅度較小,而且之前我不是說了嗎:語言有著一通百通的“悟道”屬性,人隻是缺的那一個個契機。
比起自習課上,我、肖宇航、平兄、壯士四人小組偶爾一起探討難題,而且其中的過程你們看著也打瞌睡——又不是什麼競賽題、IMO,我現在還在為進入數學135分(百分製的九十分)而努力,你們不開嘲諷,我就已經很感謝了。
高中的運動會其實挺讓我印象深刻的,尤其是高一的時候……
啊,為了防止誤會需要多插一句嘴,並不是覺得學習成績優秀的人,運動方麵就偏弱,我就可能有更多表現機會——完全不是出於這種思想而去報名參賽的。
一班的班主任姓謝,教英語,愛笑,但用“嚴肅活潑”來定義她的行事風格應該更貼切。讓我對她抱有好感的特點,一是她那一口流利、標準的口語,聽著就舒服,還有對於學生的耐心、細致。
拿當時我們這屆高中的第一次運動會來講,通常運動會報項目,女生是難以被說動參加的。但謝老師通過一些鼓動的說辭:高中第一次運動會,就是不衝著名次,也算鍛煉和玩鬧,老“重在參與”了。加上一些事先的問詢工作,適當地調度安排,並沒有為難的情況。
她給人一種親和力和信服感,這是了不起的能力。我當然多少也被她感染,加上我也不是班裏隱身的那種人,我的性格轉變方向是內裏“鏡水”——平靜少言,多想多反思;對外努力變得開朗、樂觀、善言。
當然越到後麵,這個“善言”在平兄的評價裏就變成了“吐槽帝”……肖宇航沒少被我高端黑,這是後話了,現在還是說到運動會的事。
我對於田賽、徑賽也沒啥細致的研究。我對運動感興趣隻是因為小時候隔三差五感冒發燒扁桃體發炎,保持基本的鍛煉,或是主動學習一下運動項目:籃球、羽毛球、遊泳……強身健體,增加自己的免疫力。而到了初高中,我逐漸長高到181,對於籃球、羽毛球也是抱著娛樂的心態,所以可以說,我對運動項目的理解就是瞎掰扯,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居多……
比如那次,我就給自己報了個200m。我之前從未練過、哪怕在電視上,都不曾見過運動員跑200m比賽的場麵。我當時的想法就很單純,單純得有點犯傻:100m的短跑我沒受過係統性訓練(自己都沒專門抽時間練過好吧……),400m往上在我的認知裏就算長跑了,別最後自己累趴了,上氣不接下氣地來上一句經典台詞,“鄙人不擅奔跑”,身邊同學可不會像專業演員那樣忍住不笑……
既然心血來潮想報個賽跑,即便拿不到正賽名次,不能為班級加分,又不至於輸得太難看。
“我們華夏講究中庸之道,100m和400m……嗯,200m,就決定是你了!”
是的,理由“就這”,我在站上200m預賽的起點之前,都沒提前意識到賽程有一段彎道……
這話禿嚕出來,就顯得我挺呆的是不是?跑道一圈400m,對半分怎麼想都有彎道吧?
比賽前後的一段時間,我還印象深刻。發令槍響,八人奮力前衝,跑道外還傳來女生們興奮的加油聲。我覺得賽前給自己定下的比賽流程,還挺不錯的:心無旁騖,專心盯著前方,由於前100m是彎道,過分在意其他選手的方位,反而會讓你在一開始就容易心亂,節奏再亂,你就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