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期末考之後至下學期開學的這段時間裏,確定這半年的計劃,還有想好若幹的激勵方案備用——有備無患嘛。”
談到激勵,在我的理解裏,其實與我做的放鬆的意義是類似的:約基友打牌,和黛玉、肖宇娘打打羽毛球(我高三的周末都很少自己去球場打籃球了),包括因為自己在學校生活當中的小不順;與老媽的摩擦、觀念不和;甚至是自己的“庸人自擾”,鑽牛角尖想事想不明白,在被窩裏悶著頭五心煩躁。這些時候,我會自“我安”慰一波,放空一下自己。
我覺得這沒啥丟臉的,女生那邊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主要我覺得,自己還沒和哪位女生達到能交流這種問題的關係,但青春期躁動的男同胞,我感覺從未自己解決生理需求的才挺奇怪的吧?
在我初高中階段,雖說比起老媽,我更願意與老爸聊天,但大都是聊車,涉及到學習、做人道理,其實講得也不多。但從另一個角度想:聊得不多,若是有道理,當即被我是認同的,那印象是不是挺深刻難忘的?
有次老爸是這麼教育我的:“人的理性、冷靜的根本用意,是為了自己能掌控一個度,沒了一個法度、尺度、分寸,人就容易迷失本心。”
所以我在這裏說的用意是……我能大概率克製自己無度追求多巴胺的那種欲念:打籃球打到自己雙腿肌肉酸痛——痛並快樂著的日子已經不複存在了,因為我開始覺得打到那個份上得不償失;手藝活嘛……享受那段時間的**,我也不會忘記上網查一查——畢竟有些不良的後遺症,班裏、年級裏的一些老司機、“紳士”們還是時不時會講給我們這些萌新聽的(官方吐槽:睜著眼睛說瞎話,是不是萌新你心裏沒、b數?),我也會回家拿爪機上網確認一下。
圖一時之快,犧牲未來的幸福、尊嚴,甚至可能透支健康,怎麼算都不是一筆合適的買賣。孰輕孰重我還拎得清,不過……
把這句人生道理運用在這個上麵,總覺得有點對不起老爸,同樣也對不起說過類似意義名言警句的偉人哈……
激勵的具體措施,雖然離真正實行應該不會太遠,但也的確不是現在,而高三上的期末考試結束,家長會開完,不代表寒假就來臨了。
刨除過年國假的七天、連帶著年前那幾天的休息,剩下的日子都是上學——官方補課可還行。而且官方補課還挺機賊,隻上半天,還“貼心”地考慮到,下午和晚上可能會有課外輔導的安排,盡量避免衝突……
學生表示很贛。
反正我是借著期末考還不錯的那股勁兒,自我麻痹一下,什麼“梅花香自苦寒來”、“白首方悔讀書遲”,暗示著,就不會覺得很折磨人了。雖然自己之前也說過:也不知道一口氣能憋到幾時。
話說當時我對大學生活還真是一點都不了解,到我真正上大學後我才恍然:學校的這波操作……還有讓我們提前適應大學特有的說法——小學期的“良苦用心”啊。
不爽歸不爽,但起碼心裏能平衡一點,
前麵一兩天,怨氣——課間三五成群的聊天中,時不時都會出現這類抱怨,就是我,或者其他人,也都會應和一下,而不是較真地去辯駁。一來爭這嘴上的贏麵完全沒必要,二來,也算是一種提前練習吧。隨著年齡增加,接觸社會的麵也會越來越多,打官腔、場麵話……總比當即難堪、吃癟強,或是盡量少“摔跤”吧。
前幾天大家還願意聊這個話題,很快也就淡下去了。如果硬要往嚴肅的方向考慮,這能和民族的奴性、國情國體扯上一絲關係。然而這麼幹聊就沒意思了,說了自己也對其產生不了影響,較真了自己還難受。
所以我之前喜歡聽、唱許嵩的《裝糊塗》,道理還是有的。雖然歌詞本身唱的那個“糊塗”,和現實中很多情況不能類比,但不妨礙把道理套進來,自己看開啊……
我的成績和現在的不夠單純,還是挺有關係的。
今天沒什麼課外班,傍晚上下樓,到婆婆家吃飯。本以為還是千篇一律的節奏,沒有什麼變化,結果飯後,老媽手機來電……
“喂,你好大舅舅……”
她的大舅舅……電話那頭是大舅公?我反應過來,還是挺激動的。
大舅公並不在n市,他們一家挺早就在蘇市安家,發展地很好,而且與我們一家關係也不錯,臨近過年,總會打個電話問候這邊的情況,除夕則是另打一個電話互相拜年。而交通運輸物流日漸發達,我們每年一兩次吧,也會互贈一些土特產啊、本地特有的吃食,姑蘇那邊的小姨說江浙一帶都是偏甜口,這些年定居雖然也習慣了,但還是偶爾嘴饞那些辣味、重口的吃食,下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