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八……
“除夕了,時間過得挺快啊。”
細想就能發現,自己會有這種感覺,主要是今年放假放得晚,加上寒假的課外補習,前幾天還是照舊的——️而且細就細在……今天物理,明天英語,後天數學,我直接好家夥。
很充實……想起前些天的課程安排,本想暗自吐槽幾句:學校布置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一貫想著前期刷完題目,過年走親訪友就不用勞神費心,回家洗臉洗jio直接往床上一躺……
嘖嘖,難得的美滋滋時間……也不知道為什麼,精神力的確在下滑(雖然不明顯),之前我不是也有說過嗎?老媽有段時間時不時“敲打”我,叫我再晚些睡,多做些題目。
不是不願意,我又不是自甘墮落的那類人,也不是沒有嚐試過,但時間一長,深夜打哈欠,做題效率降低,次日上學聽課還分散注意力。
在我的概念裏,上課眼皮打架就已經是底線了,直接趴在桌上打瞌睡?那是我自己不能原諒自己的做法,在我看來也是沒法兼顧的難題……
老媽這邊的大家庭,拜年的順序還是挺傳統:由長輩的年齡從大到小。之前也說了,先是大公公大婆婆,初二則是輪到我們家招待。對於老爸老媽,小姨而言,是最忙的一天,之後的幾天就好多了。
所以……就算圖美滋滋的睡眠,也是最多兩天——初一算福利,初二算走運(老爸喝酒應付親戚們,老媽作為長女忙裏忙外,晚上肯定想盡早洗洗睡),從初三開始,哪怕回家還需要些時間,老媽不會那麼早睡,自然也不會準許我像前兩天那麼優遊自在。
我倒也不會因為老媽的管控而感到煩惡——和我的自覺性、上進心其實沒啥太大關係,主要是作為學生基本的b數我還有……時間緊任務重,拖欠作業這種事情是幹不出來的。
和歐陽口嗨調侃的話語猶在耳邊,別到時候自己作業沒寫完,歐陽卻認認真真都寫了——正確率先不談,單就態度這一點,五人組的其餘四人都會毫不客氣地嘲諷我一波……
不過這些都可以“明年再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吃飯,然後看春晚。
說起年夜飯,又能牽出一大段兒時的回憶。
中國的老者總是傳統、顧家,盼著家庭穩定和諧的。都說孩子是牽係家庭的紐帶,但實際上,在孩子尚且年幼,哪怕是已經上了小學,他們很難有思考家庭的格局,所以很多時候,中老年人——尤其是剛退休的老者,才是家庭當中真正的潤滑劑。
中國有句老話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說得不假:“隔代親”這現象不是沒有原因的,父母都出門工作了,陪伴孩子們的時間多的,當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不熟的白眼狼那是個例,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止對於男女朋友、夫妻,爺孫關係是同樣適用的。
而就家庭承上啟下的父母一輩,他們正值壯年,有衝勁,古人都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奔了事業,家庭方麵就難有更多的精力去考慮。相對的,老人家剛退休下來,家務、燒菜做飯……也是少一塊父母的後顧之憂。
至於一年三節,尤其年夜飯一餐,老人家當時腿腳方便,精力也夠弄一桌子菜,加上他們……是吧?總盼著能在家裏聚一頓大餐,出門在外,氣氛總不如家裏就坐:飯菜氤氳的熱氣,映著對麵親人紅撲的笑臉。這種光景才算是最溫馨愜意的。
現在?
自己雖然還未成年,家中四位老人卻是日漸蒼老,倒不是去年還好好的,今年突然就表示,弄不動一大桌菜了——中國的長者,總是希望不給兒孫添麻煩的同時,還能幫到些什麼。所以自己的不爽利、不硬朗,很少主動向晚輩訴說。
但晚輩早晚會發現長輩的皺紋、白發……人說老者染發,是他們不服老、心向年輕的態度的表達,但……
“在外貌上顯得更精神一些,讓晚輩別太操心”——會不會也有這方麵的小心思?
幸運的是,爸媽對於兩邊的老人,起碼在大型節日中,一般都會去到外頭吃飯,哪怕外公比較蠻(不服老,心態也年輕),他們也叫公公少弄幾個菜,不必像十年前,弄就弄一桌子……
之前是中午到半邊街,晚上在南柴吃,中午去的時候,還時不時碰見還沒上樓的開心奶奶——與一些奶奶一起坐在門衛處聊天,還有一樓的濛濛奶奶,看到我們的車子,看見搖下車窗的車內一家三口,都會笑眯眯地打招呼,我們也笑著回應,完全不會不自然。等到我長大,懂得“街坊鄰居”的真正含義——回想起來胸口會騰起一股熱流——的時候,我們已經搬離半邊街了。
這兩年是父母兩邊在一起吃一頓,並不是為了省錢啊,省錢還下館子,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主要可能是爸媽琢磨著,從我三歲開始,兩邊正式的走動聚餐已經很少有了,反正老爸有車,接送一下,兩家人一起吃飯熱熱鬧鬧,這與過年走親訪友的熱鬧,從心底的感受那就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