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不是釘宮,是真的有“丁公”啊……(1 / 2)

有一說一,老媽這樣風風火火的性格,大多數情況做起事情還是很有效的,繼承了外公的一些特點。雖然還沒輪到我們家開火做飯——外公掌勺,兩家又在同一小區,蹭頓飯也就上下樓加一段路的功夫,但本能地,對於老媽的家庭技能,我們都是不怎麼擔心的……

雖說老爸賺錢應酬……這方麵的能力挺不戳,但以他的日常舉止。

“和我半斤八兩,也就給老媽搭把手搬搬東西,叫他正經燒菜做飯?”我竟有種“我上比他強”的感覺,並不是膨脹。這也是我對老媽就做飯弄菜這方麵的信心來源之一吧。

“如果我自己有關燒菜的基礎天賦不是隔代遺傳的話,那九成九是順著‘外公—老媽—我’的順序繼承下來的。”

至於老媽說到的兩種可能……我和老爸都是偏懶的人,我越長大也越不感冒過分熱鬧的場麵,能躲一陣是一陣吧,填飽肚子那是必要措施,不得不做的。再說……

“自家請客,自己不說胡吃海塞,起碼得回本吧?”自己下午四點就肚子咕咕叫算個啥子哦?

提前五分鍾,我和老爸穿戴整齊準備下樓,老爸刷好了日常任務(飛機大戰),而我……嗯,玩玩Touch上的小遊戲,看看qq上有沒有有趣的動態,或是需要我湊熱鬧的群消息。

好的,沒有,開門下樓,正好老媽打電話過來催了——我們提前的操作就是應對老媽那邊的“號令”,別到了樓下,大部隊好意等我們爺倆,但其實這肯定沒必要啊。然後老媽又碎碎念……

唉,太難了叭。

小區內的一條十字路口彙合,我和商瑋哥帶著一群小鬼,長輩們則是另一隊,有說有笑地走路去到吃飯的地方。若不是年假大家各忙各的——要麼還在家裏,陪客人聊天玩鬧,要麼沒那麼碰巧,正好這個點下樓在飯店裏吃飯……我們這陣仗,小區裏走動的人見了不得側目?

啊,我們吃飯的場麵也沒啥好描述的,也沒什麼趣事,就趁機講些故事給你們聽吧……

我這一直都沒說透——之前我和老媽到訪大舅公家,都明說了姑蘇,而自己住的城市卻遮遮掩掩的,省市都用字母表示。

不是我不說,實在標誌性的建築、曆史事件太出名了……像是半邊街、南柴,都不是瞎編的大街小巷,丁公路更不是因為霓虹國有位“釘宮”,我就諧音起了這條街道的名字,我又不是抖m……

在丁公路半途,有一個丁字路口,連接廣場南路,那個廣場,是軍旗升起的地方——八一廣場。

高中課本上,大家都學過的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滕王閣,開篇就是點出地名。比起“南昌”,我更喜歡叫這片土地“豫章”。一來是自己的私心:畢竟我的姓氏也是“章”;二來我也是喜歡古風一點的叫法嘛,鏡水先生居於豫章故郡……

嗯,有內味兒了四不四?

以八一廣場為市中心,如果按我從小到大的經曆來看,我基本上就是圍著市中心不遠處轉悠,就能滿足大部分的日常:幼兒園在北京西路讀的,半途連接著丁公路……小學在站前路小學,顧名思義,就是老火車站前麵的一所小學,話說第二座火車站在紅穀灘的西站,主要滿足動車來往的需求。丁公路一頭是連接北京路,另一頭就是能往老火車站和站前路小學的方向走了,步行頂多一刻鍾能到的那種……話說黛玉和镓坤家離得近,而且路過站前路,假期他們聊到回家的線路,我還略微驚訝了一下。

當然,那時我們還沒認識呢……

初中還住在半邊街,高中爸媽就買了南柴的房子,雖然搬得離附中還更遠了些,但學會了騎車,問題不大。附中的高中部和師範大學分居北京路後半段的左右兩側——所以我說大部分時間都在兩片小區範圍不遠處活動,你們應該沒什麼意見吧?

所以又聊到我性格矛盾的一麵了:之前聊了感性理性的相對平衡,而有關“宅”與“現充”……

如果隻是按照“看二次元動漫”、“玩日係卡牌遊戲”、“做寶可夢”來評斷的話……我也不否認自己有宅屬性,但要說我是“fei宅”?那我可就不答應了。

無論肥宅的fei還是廢宅的fei,都不承認。

“我也是喜歡運動的嘛。”怎麼說也算是陽光宅,從某種意義上講,介於宅與現充之間的人設,我自覺挺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