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號,除夕。
大街小巷的年味,其實在之前就有表露了,而網上平日裏少有話題聚在一起侃的個人、聊天群,也突然熱鬧起來。搶紅包隻是一個好玩的契機,重要的是不要讓一群人,在分不太清兩種社交的意義、有脫軌現實的跡象的時候,連基本的人情世故都能丟。
網絡某種意義上是現實的縮影,好的東西不是沒有、不能學,隻是你沒有辨認、留心,或是確認之後,不敢用在現實當中——因為宣傳不到位。
一來是製度比現實鬆太多,即便逐年在完善條令、約束增多,還是讓自控能力不足的人們感覺“這裏是放縱的地方”;二是各類媒體的缺陷放大,前幾年不少人都不認為網絡是個好東西,現在……這其中多少“真香”了?多少化身鍵盤俠了?誰知道呢。
當然,我也不是經典地“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我也在這股大流中不斷試錯,好在沒到被衝得暈頭轉向、撞得頭破血流的程度。我所慶幸的是我自己、身邊人……至少是在我可見的“地方”,不是“廢宅”、“”。這在感觸之餘,也是對自己最基礎的鞭策——不要成為第一個,然後最好一直都不是……
嘛……總覺得現在得跟在看的人們說聲對不起(官方吐槽:你還知道跑偏回來?),主要除夕當天的安排大抵就那樣:中午同爺爺奶奶、姑姑姑父他們吃一頓,晚上要麼是公公掌勺,在三樓吃,要麼受小姑婆婆、姑公的邀請,到他們家吃一頓。酒都少喝一點(別忘了春節假期頭幾天,他們都會喝酒裝瘋……),所以隻是比正常吃飯加了談天說地的環節,一般九點左右回家,耽誤不了多少節目。話說最近幾年的春晚,好看的節目也少,自己現在都沒有急著看春晚、怕錯過經典環節——小時候的那種心情了。
今年是各過各的,也自在輕鬆一些,雖說我已經18了,但兩家老人壓歲錢還是照給,按他們的意思,給到我正式參加工作的那年為止。
在我看來算是挺寵愛我的(我也沒去細究一般習俗是什麼情況,份量多少),我小時候也記不得是什麼契機,了解到參加工作,拿的第一份工資要上交給爸媽。
對這個說法,我是沒有一點排斥、反感的(從這點也能側麵反映我對母上大人並沒有真正影響上的厭煩),審視一下自己,說自己對金錢概念比較模糊,所以看得比較淡……你們可能會說我“裝逼螺旋升天”,我家也不是什麼大富大貴門戶,但由不得你們不信,我對錢物沒有很強烈的占有欲、貪欲,但這也不代表我有月光族的傾向哈。
一個是爸媽比較了解我,無論性格還是用度習慣,二是我自己也會劃算著,偶爾奢侈一把,因為覺得在自己日常生活品質降低,為了省個兩三百塊,也不知道具體要幹什麼,想想還有、蠢,那還不如花了算了,打牙祭吃頓好的,或者有折扣買個好看的英雄皮膚……
聊回來,我知道這種操作,更多的意義隻是一個儀式感——長輩又不是日常缺錢找你,他們看的隻是一份態度、心意。而我既然也挺看重這份儀式感,以前還會想過:如果那時自己沒有現役女盆友,那就賴在爸媽家兩個月,第一個月工資給爸媽,下個月給爺爺奶奶,公公婆婆……
先不杠我為什麼不再細分一下——難道現在隔代就淡了嗎?拿三個月的工資分出去就舍不得了?我當時想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問題。
完全沒有咒他們的意思,大概是我習慣用最壞情況考慮,腦袋下意識就會往那個方向走。而這也能刺激我維持對他們的敬意、喜歡,從結果來看,就是在除夕這個日子想著這種事情,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的。
對於壓歲錢,就直係親屬而言,層次感挺強的……爺爺奶奶給得最多,1200,公公婆婆是1000,小姨是比較趕新潮的,微信轉個666,姑姑姑父給600。當然我不會覺得數額多少代表關愛、親疏程度的差距,那種想法別人說幼稚也好,說真實也罷,我反正是淡化到我能做到的極點,平和相處就好。
而拋開“壓歲”的意義,就錢本身來看,雖然我理論上已經是大人,也有半個學年的一月千元以上開銷經驗,但這回情況有點特殊的。我沒主動提錢的用處,爸媽也沒有像大學之前那樣,一句“我幫你收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今年這筆錢正好出我的筆記本電腦的大頭啊。”3000多元,普通的筆記本電腦就這個價位啊,而且最近一段時間裏,我遊學的相關費用、年節上門送禮、一天的做東請客……需要花出去的錢——現金就不少了,年終獎先不說,小時候父母不是對孩子說這種話嗎:“先幫你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