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理財的種子(1 / 2)

“大家年紀大小不一,我看有人剛進入大學,有人就已經要讀研究生了,那……你們自己在沒有參加這次香港遊學的時候,有理財、投資的念頭?”

我們攏共三十來號人,隻有三個人舉手,兩個老師可能認為問的範圍不包括他們,所以也沒舉手……成年人應該有除了銀行存款的理財工具吧?我這麼想。

“那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呢?”

……好家夥,全軍覆沒。

“我們國內的大學生不太會自己出去打零工賺零花錢,所以每月也沒什麼結餘。”

“何況我們有時碰上小範圍聚餐、班級活動、節假日省內旅遊……還得問家裏要錢呢,理財有這個想法,但有心無力啊。”

“大學要真好好學,需要花的時間還挺多的,金融方麵的知識又不足,也怕投進去虧了,心裏不是滋味……”

台下零碎的吐槽,引得老師、同學都是輕笑。

“的確啊,大學相當於社會的過渡階段,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學會與人相處、溝通,這是你們在學校的職業目的,賺錢是放在很後麵考慮的。”Vinci一開始先和我們半閑聊,慢慢引入話題,“不否認有些人在大學已經實現了不依靠父母拿錢,每月生活費能自己賺得,但多數人不是那種生活節奏。”

學習、戀愛、考研……多數人的概念裏,大學裏想著賺錢,跟未成年喜歡打遊戲基本一個性質的問題——都是不務正業。

“但理財是每個人都應該去規劃,並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調整,伴隨你們一生的東西。意義如此重大的事情,一份策劃就很有必要了。”

來了,正題來了。翻開筆記本,筆懸在昨天記下文字的後麵,眼望著老師。

“如果是把自己的部分財產,交給保險、信托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去打理,像我和Hannah,那我們在接下委托後,需要給客戶一份財產策劃書。”

“昨天說到過,幾種金融工具由於自身的特點、還有產品屬性的對衝,都能降低財產的波動風險,讓客戶更安心地持有,而說句現實一點的,我們的收入來源也更穩定嘛。”

真實的話語往往容易吸引人……逗人一笑。

“而個人理財的話,可能這方麵做的就不會那麼嚴謹了,畢竟多數人都是把這份收入來源視為……錦上添花的作用,畢竟比重大了,心理承受力還不夠的話,反倒影響日常生活、工作。”Vinci老師講得很在理,我們雖然沒有收入,但通俗,有認同感就行。

“普通人也不會細致到拿紙筆做方案,可以說當人們真正進入社會,工作之餘提筆的時間是越來越少的,但關乎你們家庭財產的問題,最少心裏要想得清楚,懶得動筆就用手機打個備忘錄,這總是應當的操作吧?”

不由自主地點頭。

“那麼鋪墊了這麼多,我們要開始學習財務策劃的基本步驟。”Vinci老師轉身拿起記號筆,準備在白板上輸出幹貨了,“每個環節,你們個人有所側重,那其實都沒所謂,但不能完全省略其中一環……”

“也許這次僥幸,沒有什麼大的後果,但以後不糾正的話,早晚會嚐到苦果的。”

當你決定要做財務策劃的時候,你要考慮清楚當下的實際情況:收入多少?結餘是否穩定?家庭狀況是否穩定?你對即將投入的理財產品,相關知識了解多少……而且需要有比較明確的目標:你自己能承受多大風險(浮虧)?計劃是每年盈利多少?期間會不會更換品種、調整產品對應金額的比例?

而盈虧能表示著大多數心情的起伏跌宕,期間能保持理性,克製人性:不追漲殺跌,不跳陷阱……這是非常難得的投資人的品質。達成甚至超額完成收益目標(我想沒有腦子不好使的、初始目標就定虧錢的睿智吧?),需要基於實際情況,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並且要有一定的執行力。

執行力這點不僅是計劃時間的長短,也有狗熊掰棒子,啃一口丟一根,朝秦暮楚的——買了一個卻看著同類產品浮盈比自己的高,心裏不是滋味。而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後,合適時間節點的“review(回顧審視)”也同樣重要。

這就對應上了剛才說的“調整對應產品的金額比例”,而往更大裏說,就是印證理財的意義了:規劃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調整。一次次review,堅持不懈,不就成就了“一生的理財”嗎?

“對於個人、家庭來說,各種各樣的事情會疊加理財的風險隱患,所以如果不是對金額知識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其實股票都不是非專業人士理財的主體……注意哦,說的是‘主體’,不是說個人就一點股票都不買了。

“以個人來說,銀行活期的意義相當於現金了,保險的話,你們內地有國家提供的社保、醫保,也有自己選擇的險種以防不測,這是底層的部分,作為人生的保障。”Vinci說道,“而更高一層的,住房的房產同樣重要,提供子孫後代的安身之所嘛,但這也是不能輕易變現的資產,除非家庭出現一些重大事件,這你們都好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