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大一學年一開始,就給我們發的一張2015-2016學年校曆,上麵……我相信我數學即便再差,也不會看不懂“軍訓三周”和算上今天實際兩周,就算明天閱兵結束軍訓,也不滿14天訓練的奇怪結果——這點明顯的差異吧?(官方吐槽:那都不是你數學不好,是你腦子有問題……)
我也沒啥辦法,之前無論同學、教官還是老師,都沒提過軍訓具體時間的問題,我也一直以為,就是校曆上說的三個星期——半個月還有多,所以也沒開口問別人。直到體育中心,看到隻是首次排練就已經搭好了台子,旁邊還有一些必要的音響設備,說是明天搞完閱兵以及後續一些活動,這次軍訓就結束了,我還有些懵:這是看天氣不好,軍訓時斷時續?那為啥一開始就把時間軸拉得辣磨長呢?
哼,u1s1,我還挺喜歡下學期軍訓的,起碼天氣不算太熱,而且學校、學院希望通過軍訓提升班級、年級的初始凝聚力,我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
倒不是我不相信軍訓有這種作用,隻是大學軍訓和中學軍訓到底是有差異的——畢竟大學,自己與同學的生活關聯得更緊了,上學期,一大堆陌生的人和事等著你去處理,又**一個軍訓,雖然形式是熟悉的,但本源上……不說“畏懼”吧,但或多或少我是有抵觸情緒的,我承認。
嘛,扯遠偏題了……我是得知軍訓明天閱兵後結束,也沒敢多問別人(擔心別人笑話我):“是見天氣不好,居然能提前結束軍訓?還是原本就隻是訓兩個星期,校曆上麵寫錯了?”自己琢磨一下,想了一個自認為還算合理的解釋……
大學學校不比中學,學院與學院之間教學安排還是有差異的,校曆上的“軍訓三周”,應該是軍訓在三周之內進行都可以,等各學院期末考、小學期加課這些學期末學業工作都處理好了,大家再一起軍訓兩星期,預留了一個星期的空閑時間,即便下雨,也不至於讓軍訓草草收場……可順這條思路,照樣也說不通他們(將士們)如果碰上學校所在地下雨,也就陪著我們一直耗。
“畢竟嚴格計算的話,這次軍訓還是差了一天半天的。”我們是理解為“將士們也有自己的日常訓練任務安排”,不可能拖太久了。明天閱兵、閉營,已經算是延期了……
我是返回應化係大的隊列當中了,大家當時也沒有開小嘲諷的玩笑。下午的前半段時間,理論上就是我們和教官最後一段訓練時光了……
說來挺有意思的,我一貫是以“鏡水”作為我的為人處世的“道”,其實跟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準繩有相似之處。但矛盾的是,我也清楚:自己是個偏感性的人。所以有關軍訓,教官和學員,我會有兩麵的想法。
前期,雖說不會因為教官訓練嚴格,不通人情,產生恨意之類的負麵情緒,但也會自己默念:“相處的日子連十天半月都沒有,今後再見的機會都幾乎沒有吧?”雖然冷漠一些,但看似也如此——能產生什麼真正的情誼呢?臨別時那多數也是逢場作戲而已,日常的感動不足以勾動我的心弦……
但事實上,不止是教官們對我們學生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人對教官的回饋——往往我在那時候才是轉為感性的時候。從此天涯是路人?我們和教官類似團建的活動,以及我們與他們的年齡差距一次次變小,關係的認知也愈發清晰,不太可能出現己方刻意拉遠“距離”,害怕、疏遠他們,而是敬重、願意親善他們。
但這樣一來,分別就一定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對個人情感而言是矛盾的、不舒服的。明天……大學的前後的人,都會說這一階段是我們思想(理念接受度)、情感(感情宣泄)最豐沛的時候,我是既好奇,又有點不敢多想——明天會是一片怎樣情感漫溢的場景?若是大家都有那種合理放縱的理智,送別的場麵,該是多麼溫熱美好?
雖然這是我們在做完最後一波日常訓練,大家準備占用台子預演一下節目,我分神想的這些感慨——沒有觸發之前我們在化院樓底下的忘詞環節,但尷尬的flag似乎總能插在我附近……
放伴奏的任務是交給後台處理的,我們……算得上是“表演者”吧,得跟工作人員說明一下:在兩首伴奏中間,需要一小會的bgm空白期供我朗誦——一班的同學跟工作人員講了。校歌——兩首曲目當中偏難的一個已經被我們成功唱完,而且比我們自己排練的時候還要perfect,但過場詞……
“都說了叫他們不要急著放伴奏,怎麼就是不聽呢?”前麵預演排練的學院,有兩三個也有過場詞,而且以我這個作者的視角來看,寫得並不算很好,比較下來,完全有我預想的可能性——過場詞成為整體節目的一個小的加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