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白天和我一起吃飯、聊天、笑鬧玩樂的四位好友,私底下說句他們聽來不太中聽的話:我是更懷念初中五班,我們的F6一路上的點滴記憶。有人說是因為其中有我首次暗戀過的女生,或是因為當時大家年齡都偏小,心思單純,與現在相比,隔的時間越遠,越會覺得那份情誼的珍貴……這我都不會去心口不一地否認掉。
數據總不會造假,尤其在我們華夏,中學的六年,初三有中考,高三有高考。當初我們學生都是局中人,包括自己的家長,哪怕已經是社會人的長輩,都可能隻是半個局外人——並不能完全認清教育競爭、學生努力、家長花錢幫學生補習……諸多因素混雜在一起造就的高考結果。說句實話,我是知道我們上一代人高考的說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了我們這一代,我是沒有“過獨木橋”的那種緊張感的,但我也沒有細究那個概率——我去年是有絕對自信考過省內一本線的,也從沒想過為了躲家中的管束,隨便考個外省的雙非一本大學,但要問我全國每年能考進211大學的考生比例多少?考進985的又有多少?我當時真不知道。
問老媽她肯定知道,但隨後想都不用想,我會遭受一波十分“友善”的教育——你有詢問這種問題的意識了,是件好事,但隨後你就要更加地提起自己的緊迫感,努力學習……這我是拒絕的,實在聽煩了;自己腦內也有閃過這個問題,但從來沒有到網上正經查過這類數據,手機、電腦,上手時想的肯定不會是這種查閱……
有時真的……隻有跳出圈子,成為局外人之後,你才會更加冷靜、客觀地回頭看待過去的一些事情。作為國內九年義務教育的結尾,中考會淘汰近一半的準高中生,這是我最吃驚的事實;而高考的話,211大學錄取率不到5%,985大學當然就更低了。
當年中考,是我們F6比較開心的一年,因為雖然六人在班裏成績參差不齊,但總歸都進了高中部,喜悅之情互相交疊,那年暑假是我們一生都難忘的一段回憶吧。高中分班的時候,我們是挺天真——甚至可以說是幼稚地期待,我們之中還有能高中分到同一個班。
事實上,F6被拆散到六個平行班,雖然在同一所學校,還是屬於容易見麵的,但從悲觀一點的角度來說,似乎是預示著我們高中之後,會四散得更遠——是的,我說的都不是“高考之後”,有人能懂我意思嗎?
三人高二開始考雅思、托福,高三那年出國讀大學了,李螢留在n市讀贛省唯一一所211大學,宋姐大學在魔都,但隻是雙非……我們真的是散落在天涯,這隻是本科階段,到了研究生?那是更加的不確定性了。所以放假的時間,我回n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約李螢出來見一麵,吃頓飯,聊聊天,如果當天有空閑,話題進行得也沒那麼尬,順便一起去看看初中老師,也是半天不錯的行程……
“那應該在思語到n市的那幾天之前,還是之後約見李螢呢?”這問題在我心裏向自己提出來,其實就顯得我有些怯懦……心虛我倒覺得有點過了,隻是因為想著兼顧到兩邊的感受,想做到和氣的最好方式,反倒是有點畏首畏尾的意思。不知是夜深了,多少有困意,腦子轉得不太靈光,還是因為兩位女生都算我人生中很重要的良人,擔心我不久後有某個環節出紕漏,讓我與她們的關係有疏遠,所以“畏首畏尾”說的是想做得完美,反而顯得猶豫不定,絕不是我看番劇喜歡看哈雷姆,所以現實中也想……
想都別想!我追女生是把要求放挺低的,我是對思語願意答應我、與我交往——這件事本身就心懷謝意的,回頭對於李螢,我也沒有抱有明顯的戀愛青年對單身青年的優越感,在最初的些許得意,到冷靜之後,我現在是平和、友善的態度看待她的。不清楚要是了解她也有戀人之後,我心裏會有怎麼的變化,但無論從單純友人還是之前那種懵懂憧憬的好感出發,我都應該是內心抱有祝福,而非酸澀感……
腫哥、伍dj、龔軔,米國的學生假期跟我們也不一樣,明明這才算大事,也是各自家庭定好之後難逆的事情,我約李螢見麵的具體時間也不一定……等於是深夜胡思亂想一陣,消耗了精力,並沒有得出什麼切實的結果,迷迷糊糊就睡著了。嘛,隻能把睡前的思考歸功於“加速自己的睡眠”——強行不虧,心理不別扭就好。
我的假期生活就這樣的,日常是約朋友出來玩,也有自己獨立處理的時間,偶爾會有見老師、家裏聚會、心上人碰麵……這種或巧合或預約的事情,放在我身上是很愜意、舒服的。我在一覺醒來的上午,沒想著出門吃個早餐,就得順道去網吧打兩盤lol,我是qq聯係到李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