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之風由來已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墓葬破壞的現象出現,而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更為興盛,各朝各代均有發生,且不再少數。
這其中又以三國時期的曹操所創立的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為其中之最,廣為世人所知,被許多盜墓賊尊為盜墓行當的祖師爺。
而我們家族一脈,雖然同屬盜墓一行,卻從不尊曹操為祖師爺,而是尊崇與他同時代的東吳大帝孫權為盜墓祖師爺。
沒有曹操盜墓時設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這麼招搖過市,孫權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盜墓第一人,一盜長沙王吳苪墓,再盜南越王趙嬰齊墓,都是曆史上有名的事件。
其中在盜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墓時,得到了三十六枚金印,其中《三國誌·吳誌·吳主傳》中有一段記載
:權以得三十六金印為冥寶,分賜坐下諸將以為象。
這裏說的是孫權把盜墓得來的三十六枚金印製作成了冥寶,分送給了底下的諸位官員,作為其身份的象征。
而這三十六位得到賞賜的官員,拿著冥寶作為軍中盜墓的首領,帶領部下專門幫助孫權盜墓取寶,用來擴充軍力,充當軍餉。
而在孫權死後,這三十六位冥軍首領便辭官還鄉,歸隱山林去了,從此杳無音信,無跡可尋。
而我的祖上,便是這三十六位冥將中的一位。
祖上雖是盜墓出身,卻在之後的曆史歲月中再很少做過盜墓的勾當,流傳下來的隻有那件東吳大帝親賞的冥寶,和一筒爛的隻剩下幾條竹片的古書。
那件冥寶其實就是一個小孩兒巴掌大小的金色箭羽,上書四個龍飛鳳舞的古篆字:帝受冥寶。
而那本古書,記載名錄的竹片已經不知道給丟到哪裏去了,餘下的幾條竹片上主要記載的是陰宅風水,其中包括望氣、觀星、尋龍、點穴等一些關於倒鬥方麵的知識。
本來一直到我的太爺爺輩,家裏都還是富裕有餘的,隻是後來因為社會上時局動蕩,家道才開始慢慢中落,再傳到我爺爺手裏,就已經窮的快揭不開鍋了。
結果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到1962年,那一年陝西多地發生自然災害,莊稼地裏顆粒無收,爺爺被逼無奈,這才重操老祖宗的舊業,掛上祖傳冥寶,幹起了挖墳取寶的勾當。
爺爺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古書中豐富的尋龍秘術很快就在圈子裏站穩腳跟,混出了名堂,積攢起了殷實的家底,還在北京城裏置了座大宅子,一家人定居了下來。
後來傳到我爹手裏,風頭更盛,一時間我們陳家的鋪子遍及全國各地,總部設在北京潘家園,分店有天津沈陽道,濟南英雄山,西安八仙庵,總之是有名的古玩市場都有我們陳家的分店。
可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父親在自己風頭最盛的那一年,出了意外,在一次下地之後,再沒回來。
父親死了,死在了千裏之外的廣東。大伯他們帶回父親的時候隻有半截殘缺不全的屍骨和一張滿是刀痕的羊皮卷。
作為父親留下來的唯一遺物,大伯將羊皮卷上的刀痕一一拓印下來,發現那上麵的刀痕居然不是胡亂刻畫的,而是有其規律可循,將痕跡連接起來後發現,那赫然是一大片奇怪的文字。
這種字體很古怪,乍看之下歪歪扭扭的像小孩兒亂塗的一樣,不過仔細一瞧又有不同,那些字就像一條條在水裏亂遊的小魚上浮下潛,有的甚至還能看出魚鱗和魚鰓來。
這十分的奇特,誰也沒有見過這種古怪的字體,大伯將那張羊皮卷帶了回去,然後就一股腦兒的紮進了古文字研究的行業。
我當時才十歲不到,卻在懵懵懂懂間,將這件事牢牢記在了心裏,以至於後來我大學報考專業的時候,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古文字方麵。
大伯一門心思鋪在了文字研究上,家中的產業沒了支柱,也漸漸衰落下來,分店一家接一家的倒閉,到我大學畢業,竟隻剩下北京潘家園這一家獨苗。
我順理成章的接過了鋪子,打算一邊經營,一邊研究,不過我心裏也清楚,大伯廢寢忘食的研究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什麼進展,我又能有什麼發現呢,無非是心裏的那份執念在作祟罷了。
可誰又能想得到,在父親去世的十年之後,當那種刻在我心靈深處的字體真真切切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整個人都顫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