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1 / 3)

去過澳門的人都知道,澳門是由毗鄰珠海的澳門半島,以及用跨海大橋相連結的氹仔,路環兩座小島共同組成的。如果是在天氣晴朗的日子,人們幾乎可以從澳門的各個角落,望及氹仔島上,那建在唯一一座高山的山頂上的一叢建築,它們遠遠看去就仿佛一座威嚴的城堡---這座城堡便是澳門大學。

占山為王固然能顯出一種霸氣,但山頂上的空間到底還是有限,澳門大學也便因此,成了傳聞中我國大學校園麵積中最小的一個。從蓮花大橋下來驅車駛入氹仔,向左一轉你就能看到在那常年青翠的灌木叢邊赫然立著一塊赭石色的立方形路牌,上麵拿葡文和繁體中文寫道:Universidade

De

Macau、澳門大學。---這就是上山的路了。

如果是開車,那麼往來澳大的路徑就是唯一的。校園裏的主路也隻有一條,那便是這上山路的延長線。延長線在學校裏兜一個圈,然後會在不知不覺間帶你原路返回。這種意想不到的返航對很多初來澳大的人總會造成不小的驚歎。而上山時的山坡坡度太大也是澳大學子們時常抱怨的議題之一,幾年前不知是哪個調皮的學生把這山坡命名為奪命坡,這名稱如今似乎也極廣泛地流傳開了。

上山路與下山路相接處的正中心是澳門大學的標誌性建築---澳門大學行政樓。行政樓前一個微型花壇中佇立著一尊不知典故與來源的青銅人像。雖說不知是哪位高人的塑像吧,但從那一身學位授獎時的裝扮和手中擎著的圖書來看,這塑像大概是用來象征一位位來此求學的莘莘學子的吧。關於這銅像的由來我後來請教過眾多學長,但有趣的是,直到我最終離開澳大的那一天,我也終於沒有搞清楚它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如果不願考究銅像的曆史,那麼我們就不妨轉過身來稍微端詳一下這銅像背後的建築。澳大行政樓的建法可以說代表了這裏很多建築的風格。因為澳門大學的建築大多要蓋在坡度很大且是岩石結構的山腰上,如此想來地基就變成了限製建設的一大阻力。確實,在我這種不懂建築的人的眼裏,行政樓的造法是十分獨特的:你遠遠看過去,它仿佛空中樓閣。你走近看過後更會驚訝,原來這懸空的樓宇竟然是由極少數幾根從岩石縫裏長出來的鋼筋混凝土立柱支撐,主體部分全無地基可言。或許這種單純的描述遠不如實際觀看來得震撼,但如果你想象一下另一座澳大建築---高達二十一層的學生宿舍東亞樓竟也隻是由幾根立柱支撐,或許就不難理解我初到時感受的那種震撼了。

從行政樓的後門出來,是一部長足百米的上山自動滾梯,而盡頭則是大陸教育部委贈給澳大的贗品九龍壁。當你站在九龍壁前,環顧了四周那些剛才還高不可攀,而現在卻將你突然圍繞起來的樓從時,你才能猛然間意識到自己已經置身澳大所擁有、所自豪的一切的最中心。站在這樣一個高空花園裏的感受是奇妙的,你往回看,能看到那剛才載你上來的長長滾梯;穿過那薄薄的雲霧極目遠眺,你甚至還能看到山腳下宛如螞蟻的行人;而收回目光環視四周,你身邊傳流不息的人群,卻儼然讓你覺得自己正處在另一個天上的世界中。這群人中的每個個體,似乎都隻是一心關注著他們自己的事兒,一切有條不紊,自成體係,完全與世隔絕。抬頭看,這兩側的建築是澳門大學的計算機教室,平日裏若是沒有課程安排,則全天對學生免費開放。往前走穿過一片精巧的熱帶花園,你來到了一個叫做大豐樓平台的地方,那裏隨時都有學生社團最新出爐的活動展板。再往前是大豐樓花園,這花園是我最喜歡的了。在澳大時讀書時,有時晚上電腦玩到太晚,那麼第二天我就一定要曠掉早上的課程,躺在這花園裏舒舒服服地曬上一上午的太陽。大豐樓花園被正前方法學院的大豐樓,左側葡文專業的中葡樓,和右側我們學院的蔡繼有樓環繞,一派桃源仙境般的美麗。

從蔡繼有樓的電梯一直向下坐,你會回到半山腰與環校車道平行的位置。沿著環校車道行進的話,右手邊會相繼出現教職工宿舍第一座、第二座,學生宿舍第三座,澳大國際圖書館---當然那時我最常去的還是那裏的圖書館咖啡廳---,然後是在上山路正背麵的學生宿舍東亞樓,最後是一路返回的下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