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國之卷:第三節 加裏曼丹島的海岸(二)(2 / 2)

阿爾曼德年紀約莫三十來歲,臉刮跌很安靜。金褐色的長發在腦後紮成短短的馬尾,許是因為剛才的海盜襲擊,他此刻的頭發有些散亂的搭在碧藍的眼睛前,臉上上還有沒來得及擦幹淨的血跡,盡管剛經曆了一場生死浩劫,但阿爾曼德船長倒顯得超出意料的淡定,也許和海盜戰鬥對他來說已經是海上生活的一部分了。

雙方經過一番友好的感謝與商業交流之後,荷蘭人駕著破破爛爛的船隻駛向臨近的沙拉越進行補給修整。元老院的勘探船隊則朝著東北方向前進。在又經過了一段漫長平直的紅樹林海岸後,前方終於出現一個向陸地深凹進去的巨大海灣,海灣入口處星星點點的漁船以及在樹林中隱約顯現的木屋都表明這裏不再是蠻荒的原始雨林而是一處充滿人煙的熱鬧地帶。

“文萊灣到了!”領航員在地圖上核對了前方地形後向全船宣布了抵達目的地的好消息,在房中休息的各位元老聽到後也紛紛走上上甲板瞭望四周的景色。

崔雲紅指著海天相接處一座小島向崔永芳解說道:“那就是納閩島了,那上麵的煤炭都是淺層優質無煙煤,過兩天咋們去島上轉一轉看能不能找到礦點。”

“可惜不是煙煤--煉焦最缺這個。”他不無遺憾地說。

同樣屬於文萊治下的北婆羅洲的梅裏瑙盆地有大概兩億噸的煙煤,一度也列入了南洋公司雄心勃勃的開發計劃中。但是要在內陸地區開礦對元老院來說難度還是太大了,開發計劃隻能暫時擱置。

一駛入文萊灣眾人就看到了更多的漁船和中國式的商船,甚至還看到遠處有一艘荷蘭歸國大帆船(Retourschip)高聳的桅杆在海風中影影綽綽……17世紀的文萊國首都達魯薩蘭在東南亞堪稱是一座地道的“國際化大都市”,這裏是東南亞人口和香料貿易的節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西方殖民者在這裏你方唱罷我登場,加上更早時候就在文萊落地生根的華人和馬來人,共同讓這座擁有3萬多居民的東南亞城市呈現出一派多姿多彩的繁榮景象。不過饒是在多國船隻雲集的文萊灣裏,體型龐大黝黑的H800現出身形後仍然在海灣裏掀起了一陣轟動,有兩艘大膽的小漁船靠過來抵近觀察這艘龐然大物……黃璐在船舷邊向下看著小船上人們驚訝的表情,內心滿是一種奇異的喜悅之情:“咋們這是黑船開進了江戶啊,哈哈,要不要再來上幾門禮炮?”

“別,你這入場儀式也太高調了,驚動了文萊國王就不好辦了。咱們是來采油的,節外生枝的事情越少越好。”

“我們直接開到王宮去嗎?”

“不,我們的船太大了那裏根本停不了,咱們出發前已經照會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要求他們在文萊的商棧為我們提供停泊服務,這會兒應該有船來接應了。”

正說著,船前方一艘懸掛著荷蘭東印度公司標誌的歐式三角帆船靠了過來。

“喏,船來了。”

H800“海藍”和護航炮艦“野風”號就在小船的帶領下來到了荷蘭人在達魯薩蘭東北12公裏外的麻拉港,此港麵朝文萊灣,背靠南中國海,扼守文萊灣的進出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港內水深10米,在原時空也是文萊國最大的港口。

荷蘭人在麻拉建設的商棧是一個在史書中都未曾提及過的小型商棧,雖說前後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者紛至遝來,但這裏的貿易發展一直沒多大建樹,直到1932年詩裏亞油田開發前的文萊整體都是一個靠著農業和打魚為生的小地方。不過本位麵由於元老院這隻擾動時空的蝴蝶出現,意外地給這裏帶來了繁榮——元老院需要的東南亞奴隸很多就是從婆羅洲捕獲的當地土著達雅克人。荷蘭人為了貿易發展就在這裏建有一條能供大型船舶停靠的棧橋。

兩周顛簸的海上航行讓眾人亟不可待地衝下船去,站在穩穩的陸地上大口大口呼吸泥土的芳香也變成了一件難能可貴的享受。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