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國之卷:第十六節 鑽井隊(五)(1 / 2)

陳鵬宇和秦西科正在臨高來回奔波的同時,詩裏亞勘探隊的“手工鑽井隊”已經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試鑽。

元老院的的石油開采采用的還是在我國傳承己久的頓鑽技術。早在先秦時代,蜀郡太守李冰就開創了人類鑿井采鹽獲取地下資源的曆史。到了唐代,四川地區就是淺井采鹵的繁盛之地,每掘一井就有成百上千人圍著一處可能的鹵源開口造井,場麵蔚為壯觀。

宋代,井鹽的鑿井工藝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整套頓鑽鑽鑿小口深井(卓筒井)的的技術。人類曆史上首個超千米深井--自貢在19世紀30年代開鑿的燊海井亦是頓鑽技術的產物。

19世紀中葉,傳教士從中國傳回有關自貢鹽井的打井技術的報告引起了當時歐美工業界的很大關注,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哪家礦井實現了千米以上的打井技術,也因此引發了一係列的頓鑽技術的改進發明專利的熱潮。

元老院為了開發石油當年也是千裏迢迢地從四川自貢招募來幾十鹽井鑽工,組成了第一支鑽井隊。當然這也是最適合當前技術條件下的選擇了。他們前前後後參與了多次試驗性鑽探,算是工能委手裏最專業的隊伍了。

開鑽之前,這群礦工本來還要按照老祖宗的規矩給首長們定下龍脈,但既然坐標有了自然省去這個步驟,焚香祈福的傳統還是按照四川鑽工們的要求搞了一場,也讓這名四川鑽工對自己成功打出油來增加了幾分信心……

鑽井隊的四川鑽井工工頭王大力、李天福帶著工友當仁不讓地上了第一口井,顯然是要在首長這裏露一手祖傳手藝,其他組則把他們圍在中間,要好好看下這些川老鼠是怎麼打洞的。

散工們首先在鑽井的地方整理出約二十平方米的平地,架設鑿井設備。這套鑿井設備基本是按鹽井設備複製的,隻是在某些部分做了“鋼鐵化”和“標準價化”的改進。變得更為堅固耐用,人力上也所有節約。

它的主要結構是碓架和平車。碓架前後各有兩根立柱,用兩根木料和兩塊木板把前後立柱連成一個整體,整體高度約為175厘米,長165厘米,上窄下寬。碓架用於支承踩板,踩板長150厘米,寬11厘米,有阻力臂和動力臂,阻力臂長32厘米,動力臂長105厘米。

別看設備土,卻充分體現出工匠們在毫無科學理論的指導之下完全靠實踐經驗總結出的一些力學知識。隻不過這些知識長期停留在“技術”的層麵上,並沒有被歸納總結出科學理論來。也就無法被廣泛的運用。

在碓架中部,還有用兩根直徑4.5厘米的竹竿捆成的扶手,為踩碓時工人的依托之物——直徑160厘米的平車——是為起下鑽具升降扇泥筒的提升之裝置。

架設好碓架後,就要開井口了。首先將井基鏟高填平,為鑿井修建好堅實平壩,然後挖井打大口。挖大口是用人工挖掘。一般大口直徑為0.9米,按地層而定,深的有幾丈,以打到堅硬的岩層上為止。詩裏亞這地方地質鬆軟,這挖大井的工期自然就被耽擱了幾天,這在這等開井口的日子裏,其他組的工人已經在沙灘上立起了七八個碓架加快開發進度。

整套設備不但簡陋,而且除了頓鑽本身之外幾乎都沒什麼鐵製產品,就是這麼簡單原始的打井設備,卻能打入一千米以上的地下。這也算是一個小小地工程學奇跡了。

勘探隊在詩裏亞大張旗鼓的開發活動,動靜大到足以讓遠在哥達巴圖的人都能看到,不時路過的商船漁船也好奇的在海上觀望這夥澳洲人的古怪行徑,元老院意外地還給這片千百年來無人問津的土地帶來了人氣。船隊和工人需要補給,於是哥達巴圖的小販們就劃著船來和澳洲人做生意。

澳洲人手中有各種銀幣,既有西班牙比索,也有荷蘭人盾和內克士元,也包括新近出現的澳洲銀元。負責采購的人固然精明,但是出手也很大方,願意為遠道而來的貨物付出更高的價錢。

因此沒過多久就在油田勘探區附近形成了一個小小的集市。最早到來的自然是在南洋到處都是中國商販。六七個中國商人自己搞起了市場,搭建起棚子,經營各種食品和日用品。接著是土著小販,他們帶來了自己的家鄉的特產和漁獲。

隨著市場的成型,從哥達巴圖趕來的華人和土著小商販從大清早就支起小棚販賣起他們從各處收來的山竹、芒果、榴蓮、紅毛丹、漁獲……

熱帶水果是勘探隊采購最多的商品。本地沒有規模化的蔬菜種植,水果就成了合適的替代品。既能補充工人在熱帶艱苦工作後流失的營養和水份,又不似肉類產品有衛生方麵的後顧之憂。各種水果拚盤和水果汁連著招呼直接讓黃璐表示回臨高再也不想吃水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