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現在的共和國版圖上找一塊軍隊密度最大的地方,那一定非鴨綠江兩岸莫屬,西岸有國防軍第二十八師和第一師兩支現代化師,在側後的遼寧境內還有第三十師和第四師,比起孤單駐守黑龍江麵對俄國人遠東集群的第二十九師來,顯然總參更加重視鴨綠江邊。
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王朝的蕃屬,但是在四年前,日軍趁著滿清政府全力鎮壓國內革命軍,無暇東顧的機會,出兵占領了朝鮮全境。
與吳畏穿越過來的那個世界不同的是,當時正忙著在國內四處滅水的滿清政府根本沒有想過要和日軍爭奪這塊土地,履行自己宗主國的義務。
隻是責令第三十一師前身的吉林綠營備邊,所以北洋一係也沒機會與日本開戰,然後輸得丟盔棄甲,還把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水師賠個精光,這個時候的北洋水師已經改成了共和國海軍,好好的呆在幾處軍港裏。
摸到了中國臥榻之旁的日本人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果然趁著革命軍進京,政權更迭的機會試圖越過鴨綠江,卻遭到了三十一師的頑強阻擊。
吉林綠營一直以敢戰聞名,雖然武器裝備落後,但是靠著一腔血勇,倒也頂住了日軍朝鮮駐屯軍的攻擊。
等到駐守北京的第一師和第四師兩個王牌師趕過來後,自知占不到便宜的日本人終於縮了回去。
中俄金水河一戰之後,東北的四個師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但是也在戰鬥中鍛煉了隊伍,像二十八師和三十二師這兩支部隊都打成了王牌部隊,戰後得到了優先補充,無論是兵源還是裝備都比戰前加強了很多。
黃有為回京之後,王啟年積功接任了二十八師師長,想不到吳畏轉了一圈之後居然又回到了他的手下。
吳畏趕達吉林的時候,正好是西元一九零零年的最後一天,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沒有過洋節的習慣,吉林省內人口又少,一眼看去,除了穿著大衣的國防軍士兵,也看不到幾個老百姓。
他到通化二十八師師部打了個轉,見了一下王啟年和藍曉田,然後就馬不停蹄的趕到了長白山腳下特務營的駐地。
和他之前猜想的不一樣,特務營駐地並不在師部移近,這也證實了他從前的猜測——這個營其實並不是二十八師的常設單位,完全就是趙運鐸那一夥人弄出來給他實驗新戰法的部隊。
到了吉林境內,就不能不提長白山,這座朝鮮族人心中的聖山占了吉林全境的很大一部分,吳畏營的駐地就在長白山腹地,吳畏騎馬過來,一路上坡,按他的判斷,這個營地的海拔至少有一千米。
整個營地很大,空蕩蕩的,隻有一個班的衛兵駐紮在這裏,與其說是警衛,倒不如說是看房子的。
吳畏有師部參謀陪同,警衛班長也沒看他的公文,直接就把他放進了營地裏,按照班長的說法,這裏麵空得可以愁哭老鼠,最值錢的就是他們這十個人,除非吳畏能把房子搬走。
參謀送吳畏過來後就離開了,看得出他並不清楚吳畏的身份,對他這個空降下來的營長沒什麼興趣,更何況吳畏手裏一個兵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