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來信(1 / 2)

時間一天天過去,太平渡的日軍終於開始顯露出疲態,在二十八師從三個方向的進攻中開始收縮防線。

經過第一階段的苦戰之後,王啟年僅僅憑借四個團就粘住了山縣有朋的第一軍,手裏還捏著一個警備團和吳畏的特務營沒用,算得上是勝券在握,而且還成功的把日軍拖入了自己的牛皮糖戰術當中。

戰爭爆發第二天,日軍的一艘炮艦試圖沿入海口進入鴨綠江,但是被國防軍的江防炮台阻止,中彈後倉皇逃脫。

同日,日本海軍主力艦隊出現在渤海灣外,炮擊旅順港,旅順炮台還擊,國防軍海軍一度出港迎戰,日軍未做糾纏,向琉球方向離開。

國內開始有人質疑王啟年縱敵深入、養寇自重的行為,指責東北防總坐擁重兵,卻不能拒敵於國門之外,海軍空耗國駑,卻坐看日人縱橫海疆。

總參名義上統管陸海兩軍,但是對海軍一向沒什麼影響力,這個時候也不會站出來替海軍背黑鍋,反正海軍的鍋自有大總統去背。

顧雨這次難得強硬了一把,對於撤換王啟年的呼聲,以部隊缺乏熟悉東北戰事的高級將領的原因直接拒絕了。

議院為此對顧雨發出質詢,顧雨這次連儒將的風度都不要了,在議會上直接提出要撤換王啟年,就得啟用黃有為。

可憐一眾清流剛把黃有為這個葉知秋的得力爪牙弄到軍史所養老,怎麼可能再把他放出來?

等到有惱羞成怒的議員提出給陸軍的財政撥款問題來後,顧雨更是直接拂袖而去,直接欺負議院不敢和葉知秋打擂台。

一九零一年春天的共和國首都一片混亂的時候,作為戰場的東北地區卻很平靜,每一個對於局勢有清晰判斷的人都知道現在的局麵不可能持久,但是向哪個方向滑走卻已經很難預料。

專門從倫敦趕過來敦促葉知秋維持東亞和平的英王特使還沒下船,就接到了中日再次開戰的消息,隻好在受到葉知秋接見後,又馬不停蹄的趕往日本,會見日本天皇。

據說英美兩國對於日本挑起戰事的行為非常不滿,美國公使更是在公開的場合指責日本是東亞的不穩定因素、麻煩製造者。

國內很多人士都樂觀的認為在英美調停下,這場突然爆發的衝突很快就會平息下去,甚至有一些消息靈通人士認為日軍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是因為駐防鴨綠江邊的二十八師主動挑釁,應該讓肇事者去日本道歉。

就在這一片嘈雜聲中,在傳聞中挑起戰事的吳畏安然的待在特務營裏,一心推行他的三操兩講製度。

三操當然是指操課,兩講主要是講裝備使用和戰術養成,偶爾趕上吳畏有什麼想法的時候,也會給軍官們做做時事教育、思想政治方麵的講演,不過大多數時候還是以軍事方麵為主。

這一天早上,吳畏給連營級軍官們布置了今天的訓練內容,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裏。

他的桌子上擺著一封很厚的信件,還沒有拆封。

這封信是漢陽廠送軍火的部隊帶來的,當然不會有郵票,不過發信地址可不是漢陽,甚至不在國內,而在遙遠的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