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戰俘(1 / 2)

吳畏對此毫無辦法,雖然藍曉田已經提醒過他,但是顯然悲痛沒有那麼容易抹平,人類豐富的感情能夠做出英勇無畏的舉動,同樣也可以使自己消沉下去,要掌握這其中的平衡並不容易。

說起來,吳畏倒是的確想到了一個辦法,這也是他選擇回到遼陽的原因,不過這個辦法隻能用一次,當然要等人全了才能用,而且他還不能確定這個辦法的效果。

蘊藏在悲傷情緒中的憤怒在遇到了四連抓獲的日軍俘虜後達到了頂點。

遼陽反攻開始後,國防軍士兵們曾經一度抓獲過大量的日軍戰俘,不過當時吳畏手裏的兵力有限,擔心分薄兵力,又要保持追擊的速度,所以下令不得收容戰俘。

沒人知道吳畏在下達這個命令的時候是怎麼想的,以當時混亂的情況來說,這個命令能夠傳達下去已經是個奇跡了,就算他還有進一步的說明,也不可能得到貫徹。

所以已經在遼陽城下殺紅了眼睛的三連和剛剛在第一步兵聯隊的阻擊下損失慘重的二連不約而同的把這個命令理解成殺死所有戰俘。

於是除了四連的連長孫石頭認為這個命令不夠清晰而拒絕執行,分出兩個班的士兵進行受降外,吳畏的手裏再沒有一個日軍俘虜。

吳畏下令之後就帶著人追到前麵去了,等到察覺到自己的命令被執行成這個樣子,已經是返回遼陽的途中了。

他畢竟是第一次獨立指揮如此大規律的戰鬥,缺乏相應的經驗,如果不是在返回的途中發現了大量有組織屠殺日軍戰俘的地點,吳畏還想不起來去琢磨為什麼擊潰戰沒有俘虜這種事情。

殺死俘虜這種事情在任何戰鬥中都可能發生,越是慘烈的戰鬥就越容易出現。認定這種殺戮的性質也不容易,誰能說得清當時是怎麼回事?

但是這種事屬於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範圍,像二連和三連這樣幹得明目張膽興高采烈的還真不多見。

二連的連長郭大可還在醫院裏,帶隊的是連副許晨劍,三連的代理連長是郭凱森,可以說一個正主都沒有。

吳畏拿他們也沒辦法,一麵臭罵兩個代理連長害人,一麵偷偷讓兩個家夥帶人毀屍滅跡,至於日軍怎麼會失蹤了這麼多?吳畏表示自己數學不好,這個問題可以留著給有良心的青年曆史學家們混飯吃。

至於後來有良青曆在家裏考證出當年吳畏在遼陽城下阻止的僅僅是日本兩個大隊,所謂第一師團其實都在鴨綠江邊,那就是吳畏始料未及的了。

吳畏手下的士兵大多沒什麼文化,更談不上什麼政治敏感性,這些天死人看得太多,也早就麻木了,一點都沒覺得日本人集體死掉有什麼不對,反倒覺得死掉的日本人才是好的日本人,甚至有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給日本人收屍。

對這種問題,吳畏一概用防止瘟疫的理由搪塞過去。

直到返回的部隊追上孫石頭留下的兩個班士兵後,吳畏才知道殺俘這種事的群眾基礎有多深厚了。

當時吳畏正坐在一輛牛車上教身邊的士兵們唱紅歌,唱得就是他從前在15軍時膾炙人口的《打靶歸來》,突然聽到隊伍前麵傳來槍聲,頓時嚇了一跳。

本來剛剛因為集體K歌變得士氣高昂了一點的士兵們不知道出了什麼事,下意識的紛紛摘槍上膛,準備戰鬥。

吳畏算是比較小心的,雖然知道這一路上不太可能遇到襲擊,還是在前後左右擺出了搜索隊,就怕運氣不好遇到想不開的日軍小股部隊搞神風特攻,讓自己這些寶貴的戰士倒在勝利前的最後一槍下麵。

所以聽到槍聲後,他就抓了一匹馬飛快的趕到隊伍的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