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入夜時分,天色已經黑了下來。雖然來還沒有宵禁的時間,但是天津城外的大道上已看不到什麼人影了。
因為還沒到關城的時間,幾個守門的衛兵拄著槍站在城門外,一麵聊天,一麵盼著退值的時辰。
他們這些人並不隸屬於國防軍,而是天津巡警局的下屬,脫了軍裝直接下班回家,都指望著老婆孩子熱炕頭,軍紀自然也嚴格不到哪裏去。
在這個世界裏,曾經在中國大地上掀起風雲雷電的義和拳還沒成事就已經被剿滅了,自然也沒有八國聯軍進北京,所以天津的老城牆仍舊昂然矗立,給天津衛子民帶來安全感的同時,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一個小軍官慢慢走了過來,站在城門口看著城東的大道,轉頭向身邊的士兵問道:“那幾個洋鬼子還沒回來?”
沒有八國聯軍出現,天津城裏雖然也有洋人租界,但是占的地方也不大。不過共和國成立這些年後,國內的經濟活動發展開來,天津港的地位越發重要。
此時共和國內部的陸路交通基本還是黃土大道,馬拉車載,要販運大宗貨物,還是要依靠水運。
所以現在天津城裏的洋鬼子越來越多,洋人租界已經不堪使用,英法等國幾次向外交部申請擴展,都被葉知秋授意下的國會否決了。
按照葉知秋的打算,前清的租界自然是要取消,外交人員也就算了,你一幫商人要什麼治外法權?就算是作一等人,也得是在共和國的體係下來作。
不過他和西方各國的關係不錯,不想撕破臉皮,所以幹脆在擴展租界這裏卡著洋人的脖子,等洋大爺們憋得急了,正好取消租界,另劃一片地方給他們當聚集區就是,那樣一來,現在租界的種種特權自然也就取消了。
不過這些來自歐洲的先行者們顯然還不願意放棄租界的優越地位,到現在也還沒有鬆口。葉知秋倒是不著急,越來越多到天津作生意的歐洲商人已經在本國租界內撈不著地方住了,自己住到城外又擔心安全方麵的問題,不得不和本地人混居在城裏,各種不便,早已經怨聲載道,現在就看天津的外國公使們能撐到什麼時候了。
聽了小軍官的問話,身邊的幾個士兵互相看了看,一個人搖頭說道:“沒回來呢,誰知道他們幹什麼去了。”
小軍官皺了一下眉,所謂物以稀為貴,洋人這玩意也是一樣,天津的洋人太多,倒黴的時候出門一腳能踩著仨,從上到下自然也沒什麼敬畏之情。這要是放在內地,一幫洋人在城裏橫晃,足可以讓當地政府繃緊神經了。而在天津城門口這裏,就連守門的小兵都不在乎。
小軍官卻不能和士兵一樣,普通的洋人也就算了,剛才那幾個洋人是大通洋行的人,說是出城接一批從北京運過來的貨。雖然小軍官不知道從北京能運什麼貨過來,而且要接貨,為什麼還要從天津趕馬車出來。
他知道大通洋行背景深厚,天津衛的洋人公使看到大通的掌櫃都得主動拉手,要是出了什麼事,他這個看門官可擔當不起。
正想著要不要派人順著大路去看看,就看到彌漫在大道上的黑暗中出現了一點燈光,很快傳來一陣馬蹄聲,幾輛馬車吱吱呀呀的走了過來。
馬車慢慢走到城門前,小軍官湊過去看了一眼,確認是剛才出城的那幾個大通的洋人,也就沒有攔阻,揮手放行,心說這洋人也真是沒落了,連趕車的活計都自己幹了,倒不知道薪酬幾何,有沒有加班費。
小軍官看洋人,都是一幅大鼻子,就算仔細看也認不出誰是誰來,如果換一個熟悉大通洋行人員的人來,一眼就能認出,出城來的這幾個大通的洋人身份很不簡單,他們是大通洋行洋槍隊的人,帶頭的就是洋槍隊的隊長,有個很像中國人的名字,叫作甘末林。
大航海時代,歐洲的大商人在國外探險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這種力量在中國被稱為洋槍隊,在十八世紀中葉的一段時期裏,洋槍隊在共和國境內是相當肆無忌憚的。
共和國成立後,政務院與西方各國多次交涉,終於將洋槍隊武裝限製在租界內部,按照雙方約定,洋槍隊成員負責保護商人在共和國境內的安全,但是在租界外行動時不得攜帶武器,發生爭鬥時要由外交部設在天津的治外法庭裁決。
但是因為洋人在共和國內有一定的特權,沒事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去搜查他們,所以現在這些人出了租界,其實身上都帶著短槍,隻要不明目張膽的扛槍出來,就沒人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