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激戰土城(1 / 2)

十二師警衛營配屬有一個騎兵連,一百多條人槍,有兩門俄國造的騎兵炮,大多數騎兵還在用漢陽造截短了槍管改成的騎槍,這個時候聽說要去救援托帕爾,立刻開始整隊,騎兵們紛紛上馬。

和回族叛軍打交道這麼多年,大家都很明白彼此的戰鬥力,騎兵對騎兵的話,十二師占不到什麼便宜,更何況人數也相差懸殊。基本上這就是個九死一生的活,唯一的目標就是衝散對方的騎兵隊列,給自己的步兵創造機會。

即使是這樣,騎兵們也沒有人抱怨,隻是沉默的整理裝備,還有一些心寬的大聲和步兵兄弟打招呼,相約來生再見。

和十二師的士兵不同,獨立團接到命令後,士兵們立刻行動起來,首先要做的就是拆卸卡車上的帆布棚。

這些卡車都是漢陽廠為吳畏定製的,算上費舍爾造船廠製造的車體和發動機,一共也隻給吳畏湊出了三十多輛,二千五百公裏下來,還能保持勤務狀態的不足二十輛。

除去半路上實在弄不走的,其它的破爛都在迪化城裏等著漢陽廠追運過來的部件和工程師大修。

考慮到國內沒地方加油,吳畏采用穿越前那個世界在抗戰時期設計製造的一種煤氣發生器來製造燃料,代替這個時代還是稀罕物的汽油。

即使在吳畏這個二十一世紀中期的工科生看來,這種煤氣發生器的設計也是很先進的,不但完全不需要使用汽油預啟動車輛,而且不挑燃料,唯一明顯的缺點就是每次使用前要先點爐子生火,沒有一兩個小時別想獲得足夠的可燃汽體。為此每輛汽車都要配兩個司機,一個負責開車,一個負責燒火,這個燒火的人有個很響亮的名號,叫做“總捅”,意思就是總得拿燒火棍去捅爐子,大多數情況下,這位“總捅”都是扮黑臉的。

不過在非戰鬥狀態下,獨立團的士兵通常就接過了這個活計,反正大家待在車廂裏也沒事幹,把爐子燒旺一點還能取暖。這也是十二師士兵第一次看到卡車的時候,印像最深的是那車廂後麵冒出來的滾滾濃煙的原因。

拆卸掉車廂上的帆布後,卡車露出了真正的容貌。除了車體兩側由費舍爾造船廠提供的三十厘米高均質鋼板外,就是樹立在車廂上的馬克沁機槍了。要說這種戰法還是獨立團首創的,當初在北京城外的官道上,用這個辦法擊潰了首都師的騎兵營。

汽車一輛輛的發動起來,遠處負責警戒的四輛半履帶式裝甲車也開始發動起來。這種裝甲車自然也出自吳畏的手筆,駕駛室不用玻璃,全用百葉窗狀的鐵皮覆蓋,除了司機外,可以搭載三名士兵通過射擊孔射擊。

因為裝甲車的體積有限,吳式煤氣爐沒辦法安裝在車裏麵,所以這玩意是純燒油的,平時都是掛在卡車後麵機動,隻有在需要作戰的時候,才會啟動。平時為了防凍,油水都要放掉,基本上每次作戰前,司機們都要忙上幾個小時來恢複正常機能。比如現在,大家都準備好了的時候,就還有一輛裝甲車沒能打著火,汽車連的幾個維護人員圍在汽車旁邊忙得滿頭大汗,這車的發動機就是不肯爆發。

吳畏當然不會停下來等這輛車,托帕爾城外的回漢叛軍已經攻進了城裏,按照吳畏的估計,最多半小時城裏的抵抗就會消失,那個時候再發動攻擊的話,別說侯碩會怎麼看自己,叛軍也會很輕晚的抽身出來繼續逃跑。

吳畏趕了五千裏的羊,實在沒興趣繼續追了,這又不是追姑娘,能以苦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