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誰的軍隊(1 / 2)

聽到伏龍芝提起政治委員,米哈伊爾頓時覺得有些尷尬,等伏龍芝又說了幾句話走開後,他才向吳畏解釋了起來。

北俄軍隊起源於波將金號事件後的水兵隊,而當時事件發生的原因就是士兵自發反抗軍官的剝削和壓迫。

關於“自發”這個說法,吳畏是當麵得到了烏裏揚諾夫的肯定的。事實上俄共雖然的確在軍隊中發展自己的組織,但是當時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影響士兵發動兵變的程度。

更何況當時烏裏揚諾夫也在船上,船上不比路地,如果兵變失敗,他可沒有馬車可以藏。

所以葉卡捷琳娜支持兵變並且清洗舊式軍官後,按照吳畏的建議,在基層當中設立士兵委員會,充當士兵與軍官之間溝通的橋梁,以避免重複舊式軍隊中的那種官兵矛盾。

本來按照吳畏的想法,這個士兵委員會應該是模仿美軍士官長製度的。但是後來葉卡捷琳娜大批接受金水河戰役後的俄國戰俘後,這個製度就被執行得走了樣。更糟糕的是,當時吳畏直接回北京了,沒人對新組建的北俄軍隊進行指導。

沒了吳屠夫,烏裏揚諾夫也不能吃帶毛豬,所以很自然的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繼續執行這個製度。葉卡捷琳娜和斯托雷平當時千頭萬緒,也顧不上去關心部隊的建軍思路。事實上當時的他們也意識不到這麼做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烏裏揚諾夫等人的工作開展得非常成功,有了希望和理想的士兵們爆發了極強的戰鬥力,一路從西伯利亞打過烏拉爾山,並且在吳畏的指揮下在逆境中攻占葉卡捷琳堡,橫掃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地區,將俄國遇東邊的工業重鎮收入囊中,給北俄政府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吳畏雖然是陸軍總司令,但是他的警衛工作是由自己的警衛營負責的,平時打交道的也都是各級軍官,當然不可能注意到基層軍隊的製設情況。

後來隨著北俄軍隊的擴張,士兵委員會製度也固定了下來,最強大的時候,幾乎每個連隊都有士兵委員會在活動。

但是很快這種現象就引起了其他政治力量的注意,事實上想不注意也不行,當時的士兵委員會並沒有成熟的規章製度,全靠基層士兵們的推舉產生。很容易混入各種目地的人員。然後不可避免的與軍官們產生衝突,甚至影響到作戰命令的傳達。

北俄軍隊當中,俄共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像布隆施泰因、米哈伊爾、約瑟夫等高級將領都是俄共出身,因為布隆施泰因曾經是葉卡捷琳娜第一任警衛部隊長官的原因,葉卡捷琳娜對俄共的軍官也一直非常信任,布隆施泰因之後的第二任長官是約瑟夫,現在的長官葉戈羅夫等人都是布黨成員,事實上這幾任警衛長官對於保護葉卡捷琳娜也的確盡心盡力。葉卡捷琳娜被困烏拉爾山的時候,約瑟夫就曾經多次親身參戰,為了皇後的安全死戰不退。

所以部隊基層發生的異動還沒有從正規渠道傳遞到總司令部的時候,布隆施泰因等領軍在外的高級將領們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嚐試著自己解決。

其中米哈伊爾所在的近衛軍團因為離權力中心最近,反應也最快,在烏裏揚諾夫等人的支持下,約瑟夫迅速成立了調查委員會,一麵肅清士兵委員會中的害群之馬,堅決打擊來自基層的不合理要求,一麵對士兵委員們展開培訓,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

因為這種事情誰都沒有幹過,所以約瑟夫抽調了大量的俄共幹部來進行這項工作,這些幹部大多出身貧苦,又有在基層發動群眾的經驗,知道怎麼和統治階級打交道,所以工作成績顯著。很快這種方式就在全軍推行了下去。

但是很快這種作法的另一個弊端就顯露出來,因為培訓工作大多數由布黨主持,不可避免的在培訓過程當中加入了大量俄共的宣傳材料,直接後果就是三大軍團中有相當一部分士兵委員加入了俄共,尤其是烏裏揚諾夫的多數派,使得布黨的信徒迅速增加。

這種情況被謝苗等非俄共將領注意到後,很快反映到了最高層麵,然後迅速加劇了斯托雷平和烏裏揚諾夫之間的矛盾。

斯托雷平要發展國力,就必須大力促進工業化進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工人數量的增長就是最重要的附加成果,在這個時代,工業自動化的概念還沒人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工業產品都要靠人堆,要發展工業,首先就得有工人。

俄工的基礎就是工人階級,斯托雷平的工作成效越顯著,俄工可供開拓的土壤就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