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吳畏決定臨時投入到一場新的戰鬥當中去的時候,在他的北方距離不足兩公裏的地方,正有一場生死搏鬥開始上演。
無數穿著簡陋軍裝的俄國士兵,正舉著各式各樣的步槍,瘋狂的呼喚著“萬歲”的口號,向著對麵已經混亂不堪的敵人陣地發起衝鋒。
炮擊結束後,擔任壓製任務的機槍在衝鋒開始後就轉為延伸射擊,為自己的步兵清掃前進的道路,但是說實在的,這種射擊其實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此時的北方集群根本沒有任何抵抗的力量。
事實上因為並沒有想到會有敵人出現在自己的身後,所以在背後的方向上,南俄軍隊根本就沒有準備防線。而在裝甲部隊和炮火的雙重打擊之下,北方集群的指揮係統已經陷入了癱瘓當中,現在它的指揮機構已經被兩個完全不同的遇襲報告弄糊塗了,竟然還在試圖搞清楚襲擊的方向到底來自哪一方。自然也不可能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跟隨在不斷延伸的機槍彈著點後麵的,是一群穿著奇怪軍裝的士兵,與身邊服色雜陳的俄國士兵不同,這些士兵的軍裝雖然已經破舊肮髒,但是仍然可以明顯區別於其他士兵。
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支部隊的士兵都是典型的東亞人種,與身邊俄國士兵的體貌特征完全不同。
這支突然出現在戰場上的部隊就是曾經讓吳畏認為已經犧牲掉的姚文建連。
和吳畏想象中不同,姚文建和他的士兵們樣子雖然狼狽,但是減員並不嚴重,此時聚集在一起的至少還有六七十人。
因為缺乏補給,他們當中大部分人手中的武器已經換成了日製步槍,但是仍然不影響戰鬥力的發揮。
秉承吳畏手下的戰鬥主官帶頭拚刺刀的傳統,姚文建手裏也端著一隻上了刺刀的步槍。和戰友們不同的是,他的步槍槍身更長,明顯是俄軍的製式步槍。
炮擊過後,南俄陣地上經過短暫的混亂,終於開始安定下來。逐漸恢複了理智的軍官們意識到自己遭到了不明軍隊的攻擊,開始驅趕身邊能夠聚攏的士兵就地展開抵抗,同時各種求援信息也開始瘋狂的湧向指揮中心。但是在得到明確的命令之前,他們能作的,也隻是各自為戰,然後被逐一擊破。
作為全軍的尖刀部隊,姚文建帶著他的連隊一直衝在最前麵,打過多場血戰的士兵們非常熟悉這種戰場節奏,他們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個戰鬥集團,熟練的利用白刃戰擊潰了一股又一股的敵軍。為他們身後那些身上還帶有明顯民兵特點的軍人們打開衝鋒的道路。
與俄國士兵們衝鋒時喜歡呼喊口號不同,吳畏手下的精銳部隊,在發起攻擊時,通常會保持沉默,姚文建也不例外。
隻不過此時,他還要負責指揮與他配合作戰的俄軍士兵,所以並不能真正的一聲不吭。
基本上投身到前沿作戰當中後,指揮員的情報來源有限,滿眼看出去都是人頭,能否做出正確判斷完全取決於自身的戰術素養,姚文建已經用自己的戰績證明了自己在這一點上的優勢,所以才會在一群言語不通的俄國軍官當中擔任如此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