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特朗是個很有職業道德的人,當然事實上這個時代的工程師們大都比較單純,思維方式也很簡單。當物資生活比較簡單的時候,通常人們的精神世界也會相應的簡單。
所以在他的信裏,貝爾特朗詳細向吳畏介紹了現在發動機廠的情況,並沒有什麼隱瞞。
按照他的描述,發動機廠已經建立起兩條不同功能的流水線,在正常情況下,可以達到月產兩位數的通用發動機。
如果開足馬力生產的話,這個數字還可以翻上三倍,那就妥妥月產過百了。
而在設計能力方麵,貝爾特朗已經在吳畏提供的思路下建立起多個團隊,設計線上麵包括通用發動機,車用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等多種產品。
讓吳畏意想不到的是,除了這些吳畏指定的產品線外,貝爾特朗還自做主張開始了船用燃氣輪機的開發。
如果讓吳畏自己來決定,他絕對不會在這個時候上汽輪機項目。要知道汽輪機的概念雖然已經被人提出來幾十年了,但是離真正實用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起碼就吳畏所知,對汽輪機理念影響極大的空力動力學就還沒有爬完科技樹。
吳畏的空氣動力學水平也不怎麼樣,話說這玩意就不是他這個專業的必修課。但是以吳畏的知識水平,照貓畫虎不行,照葫蘆畫個瓢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即使沒有理論方麵的困難,燃氣輪機的開發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搞工業的人都知道,無論什麼東西,隻要涉及到極端環境,那無論是設計還是製造難度立刻就成指數形式往上漲了。
不巧的是,要搞燃氣輪機,就離不開高溫和高速這兩個極端環境,要是有幸能再加個高壓,三隻老虎就齊活了。
汽輪機的很多部件都需要工作在極端惡劣的條件,高速需要高性能的轉動部件,高溫則需要耐熱性能極好的材質。
這些都涉及到材料科學。可惜吳畏對材料方麵的東西十竅能通九竅,就是一竅不通,這玩意想開掛也沒地方下手。
而且對於吳畏來說,提前進行技術儲備的需要也不大。有他在,塞舍爾發動機廠就算光靠往複式內燃機,也夠吃幾十年老本的了。沒有了需求,自然也就沒有動力。
但是顯然貝爾特朗身上還有工程師典型的追求卓越精神,居然已經拿出人力物力來走在世界前列了。吳畏當初隨意和他提起汽輪機的發展前景的時候,可沒想到對於一個頂級的工程師來說,被指出一條明確的道路有多麼重要。
這件事其實很容易理解,吳畏雖然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一個天才的工程技術人員,但是隻有吳畏自己才明白,他壓根就不是幹這行的料,當然也不可能明白行業尖端人才們思考問題的方式。
塞舍爾造船廠有杜迪夫人從全世界挖來的人才,研發實力不低,但是本身還有造艦任務,能分出的人手有限,從前有過設計發動機經驗的更是鳳毛麟角,整個團隊都處在摸索階段。同時開這麼多項目,單項的設計能力自然高不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