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後宮四(1 / 2)

國防軍的防線現在鋪得很開,幾乎囊括了中南半島和印度次大陸。所以吳畏早就發覺自己手裏缺乏合適的將領。

要說起來,段祺瑞這個人打仗的本事還是很強,不虧是能在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現在他的手下又有蔡鬆坡和吳佩孚這兩員大將,一個精於謀劃,另一個悍勇無雙。最重要的,這兩個人都很擅長練兵。有他們輔助段祺瑞,第七師現在兵強馬壯,吊打英印部隊毫無壓力。

現在段祺瑞已經是印度遠征軍的總司令,遠征軍的總參謀長是蔡鬆坡,吳佩孚已經榮升第七師師長。

印度遠征軍麾下有第七、第十、第十三、十四共四個師的番號,總兵力接近20萬人。

這些人數看起來不小,但是撒在印度次大陸上就不怎麼夠看了,這也是遠征軍雖然一直沒有遇到對手,但是仍然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段祺瑞和蔡鬆坡用兵都比較謹慎,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絕對不肯冒進。

不是吳畏舍不得給段祺瑞增兵,現在國防軍在冊三十三個步兵師,總動員六個月後,總參手裏直接的可用兵力已經超過50萬,就算新兵戰鬥力堪憂,但是去印度打打醬油,刷刷經驗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實際上就算在從前曆史上的第二次大戰時,已經建立了職業化軍隊的各個主要強國也不是拉出一支軍隊就能打仗的,戰鬥力也要分等級。更不要說從建立之初就一直經費困難的國防軍,要不是經曆了日、俄兩場大戰的鍛煉,現在吳畏能拉出兩個王牌師都要笑醒了。

但是平時養兵和真正拉出去打仗的花費是完全不同的。段祺瑞這個人名士風範太重,在他的領導下,印度遠征軍隊對地方雖然說不上秋毫無犯,但是軍隊的紀律也控製得很嚴格。雖然所到之處受到的抵抗很弱,遠征軍報上來的信息也一直對這個結果沾沾自喜。

但是按吳畏的估計,這和國防軍的紀律沒什麼直接關係。就算段祺瑞在印度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印度人民反抗壓迫的渴望也大不哪裏去。畢竟在這方麵,吳畏還真不覺得自己手下的將領們能比英國人幹得更出色。印度人民在大不列顛的統治下見過世麵,就算刮地三尺也隻是程度的區別而已。既然從前可以堅持不抵抗,現在當然也可以繼續忍耐。

但是顯然段祺瑞本人不覺得有這個可能,他對於自己在印度次大陸解民於倒懸很有成就感,所以對於吳畏關於就食於地方的暗示一直裝聾作啞,和國內伸手要物資到是來得勤快。

相比之下,已經就任中南半島作戰集群總指揮的郭凱森就表現得要好得多。

他充分發揚了從吳畏那裏學來的一不怕死、二不要臉的精神,在中南半島刮得天高三尺,不但解決了自己手下部隊的物資供給問題,還額外養了五十萬的偽軍,繳獲的英法武器不夠,就上冷兵器,反正戰損再高也不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