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明為例,洪武年間,鹽稅有千萬兩,但到嘉靖年間,隻剩百來萬了,還需要鄔懋卿奉了嚴嵩之命去兩淮巡鹽,才能為嘉靖弄些銀子回來。
那麼從洪武到嘉靖,兩百年間,鹽稅上哪兒去了,顯然被貪了。
大周朝的政治製度與明朝極為相似,林如海巡視鹽政,很可能動了某些人的奶酪,被人先下手為強給害死了。
或許林如海也知道自己死期將至,才把黛玉送入賈府代養。
原著第十九回,賈寶玉曾講了一個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正是影射林如海的死因。
可是林如海並不知道,害死他的凶手,或與賈家有關啊。
書中隱約點出的凶手,一是賈雨村,二是王子騰。
王子騰是王家的實際掌舵者,王夫人與薛姨媽的親哥,寶玉、薛蟠、元春與寶釵的親舅,王熙鳳的親叔。
王家的大本營,就在金陵淮揚一帶,與鹽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是王子騰聯合賈雨村害死了林家三口,一點都不奇怪。
同時王宵也解開了心裏的一個疑問。
老僧是知道林遺的身世,卻不讓他與父母團聚,也不告之身份,分明是林如海牽扯太多,把林遺送回去隻能是送人頭。
當然,老僧或許沒料到林遺還是死了,又因自己得以占了城隍的位置。
暫時王宵並不打算將黛玉的消息告之林遺,畢竟黛玉的處境並不好,賈母表麵上因賈敏早死,對黛玉愛屋及屋,接身邊同吃同住,安排一應生活起居,可背後的真相令人心寒。
林如海的巡鹽禦史是個肥差,哪怕再是不貪不瀆,一個任期下來,幾十萬兩銀子要有的,再加上祖上世襲四代候爵,家產大概有兩三百萬兩,這在書中有明確的線索。
首先是劉姥姥進了賈母的房間,描繪賈母房間的幾個大箱子泄露了天機。
其次是賈璉缺錢,對王熙鳳說,要是再能發個兩三百萬銀子的財就好了。
重點在一個再字,當年賈璉陪著年幼的黛玉為林如海奔喪,不趁機從林家黑些銀子,不是賈璉的風格,嚐到了一次甜頭,沒錢時自然會想到第二次,因此用了個再字。
而黛玉是林如海的唯一繼承人,林如海死了,遺產都歸了黛玉,又被黛玉帶入大觀園,等於給入不敷出的賈家注入了一汪活水。
王宵打算趁著鄉試去金陵,看看能不能與黛玉見一麵,黛玉是十七歲死的,如果能確定黛玉的年齡,就可以大致推斷賈府的狀況,再將情況告之林遺。
“賢弟,賢弟!”
見王宵神色異樣,林遺不禁喚道。
王宵回過神來,忙道:“兄長且放心,此事我會幫你打探,一有消息,盡快來告!”
林遺苦笑道:“畢竟隻是夢境,誰知是真是假,賢弟若有空閑,便打探一番,萬勿耽擱了鄉試,否則皆愚兄之過也。”
王宵向外看了看天色,便道:“我明白了,分寸會拿捏得當,天色不早了,我該回去了,改日再來探望兄長。”
“賢弟慢走!”
林遺起身相送。
“兄長請留步!”
王宵拱了拱手,轉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