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春。
大明王朝二次北伐在即。
對於這次北伐,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整整十五萬精騎,三十餘萬戰馬,整裝待發。
這位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準備這一戰就徹底的解決盤踞北方草原,時刻威脅大明王朝的北元朝廷。
可臨出發前,十五萬大軍的統帥問題卻成為了朱元璋比較頭疼的問題。
按理說,如此重要的北伐之戰,自然是非他的心腹愛將徐達莫屬。
問題是,徐達這些年來戰功赫赫,功勳卓著,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
在洪武三年徐達統軍第一次北伐大勝之後,就被加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罔替,丹書鐵券。
可以說,官封到這個份上,基本上已經到頭了。
再封,那就隻能封異姓王了。
這無疑就觸及到了這位開國皇帝的底線。
大明不是不能有異姓王,但絕對不能有活著的異姓王。
這就是朱元璋的底線。
這麼一來,問題就來了,如果不用徐達,朱元璋又不放心。
十五萬精銳騎兵,三十萬匹戰馬,幾乎是舉大明全國之力。
但凡出現差池,對於整個大明的打擊那絕對是巨大。
所以,他又不能不用徐達。
就在朱元璋左右為難的時候,發妻馬皇後提出了一個建議。
和徐達結為親家,增進兩家關係,同時也算是對徐達的另一種賞賜。
朱元璋一想,好像也隻有這種方法了。
於是,他第二天就來到了專供皇子們讀書的大本堂,準備在年長的幾個兒子裏挑一個去做徐達的女婿。
剛走到大本堂門口,正好就撞見了太子朱標。
“兒臣參見父皇!”
朱標溫和的微笑行禮。
作為大明太子,朱標一早就知道父皇來此的目的。
對於和徐達結親,朱標也是很樂見其成的。
朱元璋微微點頭:
“老大,跟咱來。”
朱標連忙跟上。
父子兩就這樣一前一後的走入了大本堂。
剛走到門口,大本堂內就傳來磕磕絆絆的背書聲。
“子曰:詩、詩三百……”
朱元璋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自家的老二,秦王朱樉。
朱元璋下意識的停住了腳步,揮手示意所有人停下。
他想看看,自己的幾個兒子學問做的怎麼樣了。
大本堂內,朱樉有些抓耳撓腮的努力回想,好半天才憋出:
“一言以蔽之,思邪無,不,思無邪,子曰,五十而五學之,至於學……”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四十……”
卡殼的朱樉下意識的看向了身邊的三弟晉王朱棡。
絲毫沒有注意到,講台上的老師宋濂已經提著戒尺,走到了他的身邊。
朱棡見狀,隻能硬著頭皮,無聲提醒。
看著自己朱棡的口型,朱樉繼續磕磕絆絆的背著。
“四十,不惑,不……”
隻是一抬頭就看到了站在麵前的老師宋濂。
“老師……”
朱樉苦著臉,知道自己又要挨一頓打了,隻能苦著臉,將左手伸出。
老師宋濂淡淡的道:
“右手,左手昨天打過了。”
朱樉無奈,隻能伸出右手。
“啪!”
“哎呦!”
朱樉痛苦的慘叫一聲。
大本堂外,朱元璋隔著窗戶正好看到了這一幕。
聽著大本堂內,朱樉不斷傳出的痛呼聲,朱元璋頓時就不爽了:
“他怎麼又打老子兒子?”
回頭看向太子朱標不滿道:
“這老匹夫……”
朱標笑著指了指裏麵的老師道:
“是宋先生。”
朱元璋臉色一僵。
宋濂,他親自任命的翰林院大學士,是太子的老師,有‘五經師’之稱。
同樣教導學生嚴厲也是出了名的。
人家替自己教皇子們讀書,他還真不好借機發作。
他隻能繼續看下去,看看這老小子能把自己這些個兒子教成什麼樣子。
大本堂內,受過罰的朱樉苦哈哈的坐下。
宋濂目光看向了晉王朱棡:
“晉王殿下,該你了。”
晉王朱棡和二哥朱樉不同,聰明英銳,有威容,多智數。
所以對於宋濂的考教,可說是遊刃有餘,倒背如流。
朱元璋在外麵聽著,很是滿意,覺得宋濂這老小子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嘛。
剛才的不快,立刻就一掃而空。
大本堂內宋濂也是很滿意,輕輕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