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5章 第5章(2 / 3)

“河道是項氏在任時修建的,我想起彼時朝廷已頒布法令,建築工事要詳細造冊記錄,工房應該能查到修建時的數目。”

如果能查到詳細數目,就不用派人丈量了。

隻是譚廷剛到了工房門前,廖知府和邱老爺就趕了過來。

“譚大人可是要查建造河道的冊子?”

不等譚廷點頭,廖知府就立刻道,“工房曾起過火,當年建造的冊子都沒了。”

邱老爺也說是,“早就沒得查了。”

這麼巧?譚廷皺眉看了兩人一眼。

廖知府賠笑勸他,“您看,若是用老笨辦法,花費是多些,但是明日即可動工。”

譚廷默然瞥了他一眼。

看來這位廖知府還不知道,他這次拿出來的新辦法,是工部今歲剛定下的通用之法所改,不僅節省花銷,而且固堤效果更好。

堤壩不是尋常工程,一旦垮塌,影響的是方圓數百裏的糧田和百姓,做不得一絲一毫的減省。

他不說話了,負手立在廊下。

天上時不時還有雪花飄下,房簷下的雪水凝成了冰錐,剔透地懸著。

沒有舊冊可查,而現今冰天雪地,差人去丈量確實無法完成,還有知府廖秋隻圖省事。

譚廷眉頭完全壓了下來。

就在此時,突然有衙役拿著封信跑了過來。

“各位大人,有人送了這個過來,說是固堤的用途。”

這話一出,眾人皆訝然。

拆開信一看,當先第一頁就畫了固堤所用的繪圖,而圖中采用的固堤方法,正是譚廷提出的方案。

而第二頁,更是看得在場眾人臉色各自變幻起來。

第二頁上,詳細給出了那一帶沿河大堤的丈量數目。

最後用此數目應對圖中方案,固堤之事立時可解。

廖知府驚訝,邱老爺臉色古怪了一下。

隻有譚廷麵色和緩了許多,問衙役,“是何人送來這信?”

衙役卻道並不認識,隻說是個穿著青色長袍的少年人,發髻上簪了支竹簪,十五六歲上下,將信送過來便走了。

譚廷不知是何人,但有了這封信上的數,此事一下清晰起來。

廖知府還猶豫道,“這數能當真嗎?”

譚廷直接找了人去核實,“隻需核實幾樣,也就知道是不是真了。”

這般核實極快,一個時辰的工夫就有了回話。

信上的數當真對得上,不僅如此,按照圖示辦法改進,花費更少。

這樣一來,所需花費府衙自己就能出。

廖知府尷尬,邱老爺見狀找借口打道回府了。

譚廷並沒再過多言語,與廖知府定下工期,直接奉上白銀。

“河堤之事乃是關係百姓之大事,譚某力盡於此,餘下便請廖知府多多費心了。”

廖知府尷尬地手腳都不知道往哪放。

他怕出事,又不想花許多錢,便想把事情都推到譚家身上來,不想譚家這位宗子是個有見識的,拿出了更好的方案,不需什麼花費就把事情落定了。

反觀這點小事,他這個知府都辦不定,端地是無能。

廖知府臉上發燙。

還想說什麼找補一下,抬頭一看,那位譚家宗子已經離了衙門,走了。

譚廷一行自維平府衙離開,過青舟縣返回寧南府清崡譚家。

但這兩日接連下雪,來時的路阻了。

他們在附近鎮子歇腳問路,見茶棚裏有些學子打扮的人正飲茶談天。

他們剛下馬,就有一位少年人轉頭看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