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章 大禹治水 神仙殺劫(1 / 2)

這其中雖然遇到的妖族餘孽來阻,這些都有廣成子在一旁幫助著,畢竟現在的廣成子可是貨真價實的大羅金仙呀,更是有極品後天靈寶翻天印及其他的先天靈寶落魄鍾等,可謂是法寶修為都到了,所以一路之上暢通無阻了。

當大禹們來到龍門山下,隻運起氣力,高喝“開!”

將斧頭掄至半空,那斧頭在半空中幻化成千丈大小,直朝龍門山攔腰劈去,隻聽見龍門山一陣“轟隆隆”巨響,竟然被劈開成兩半,黃河之水便迅速從那龍門山縫隙中穿去。

從此,黃河之水從不周山腳下起源,浩浩蕩蕩一路無阻的奔赴東海之中。

隨後大禹懇求廣成子能練出一根定水的柱子來,廣成子知道煉器的本事不那麼好,隻能再次回山,而原始天尊也樂於徒弟這樣修煉,更加知道在此次事之後,廣成子的心境或修為或許可能再有進步,隱約之間感覺到治水之後可能有大功德,所以更為支持廣成子的行動了,馬上就拿出早就做好的定海神針交與廣成子,同時也為其他的弟子不爭氣而生氣。

廣成子拿到後立馬就回到人族交給大禹,大禹將此針定於東海。

至此,危害洪荒幾十年的黃河水患,經過了與鯀禹兩父子二十二年的努力,終於正式宣告治理成功。

洪荒萬民皆是感謝禹治水之功,尊稱禹為大禹。

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在洪荒代代相傳,同時被命名為開天斧的後天靈寶及定海神針沾染了功德之氣,成就了功德法器。

大禹也在功成後將斧頭交還與廣成子。

而廣成子也是一直跟著大禹過來的,知道大禹為人族而舍小家的事後,更加體會到人族之間的情感了,同時也收回了開山斧,畢竟這是從師尊原始天尊那裏借來的,肯定是要會回去的,不過這次又憑治水功德讓自身的境界修為提高了,瞬間到了大羅金仙中期,廣成子可是深有體會這功德的效用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

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離去。

眾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

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並製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又收取天下的銅,鑄煉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永鎮九州地脈靈氣。

禹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

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

禹采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

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

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化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淩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

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後氏,禹還規定:都城以外五百裏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裏叫侯服,再外五百裏叫綏服,再外五百裏叫要服,最外五百裏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隻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製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製推行中朝政教。

成為人主的大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

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

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

禹帝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

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