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臥龍吟(二)(2 / 3)

隻是……

劉備,陷入沉思。

“主公,大丈夫行事,斷然不可以拘泥小節。

今荊州於主公,無疑有著巨大利益。主公若能在荊州站穩,可西望巴蜀,北向中原,實基業所在。

曹操,今主北方,一統之局已成。

一俟北方穩定,曹操必然以鯨吞天下之勢,虎視荊襄。到時候,主公也將失去這最後的立足之地。一旦荊襄有失,主公又當何去何從?難道要前往巴蜀,繼續寄人籬下,為劉璋所用?

此危急存亡之時,主公當速做決斷,以迎曹賊。”

聽得出,諸葛亮是為劉備考慮。

但問題是,劉備一下子,也無法做出決定。

他沉吟片刻後,開口言道:“以孔明之見,我若去荊襄,可敵曹賊否?”

“單以荊襄九郡之地,恐難以阻擋曹賊。”

“既然如此,我取荊襄,又有何用?”

諸葛亮精神陡然一震,露出興奮之色,“主公莫急,且聽亮代為言之。

他停頓了一下,朗聲道:“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次詒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可推拒?而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益州牧劉璋暗弱,張魯再被,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皆思明君。將軍乃帝胄,信義無雙,總攬英雄,思賢若渴。武有關張趙雲這等虎狼之士,文有荀諶先生這等當世大才。若跨荊益,保其岩阻,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則大業可期之。

試言,若天下有變,主公令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取宛、雒之地,而主公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必恭迎主公。誠如是,則主公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故荊襄之地,斷不可失。”

諸葛亮,目光灼灼,言語間透出雄心。

劉備則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語……

不錯,諸葛亮所言,正合劉備心思,他焉能不心動?

荊襄,確是要地。物產豐厚,錢糧富庶。更重要的是,劉表治荊襄以來,以寬仁而治,故而百姓安居樂業。在短短十數年,荊襄人口激增,近百萬之眾,的確是一個可以為根基之所。

當然了,荊襄同樣也有缺陷。

若說穿了,荊州的情況,類似於當初劉備所占據的徐州,是四戰之地。

如今,曹操的經曆都在北方,所以局勢尚好。雖有小戰,但也僅僅是局限在南陽郡一地。就整個荊州而言,目前還算穩定。可曹操一旦統一北方,勢必要與荊州用兵。而荊州如今的這種平穩,還能夠持續下去嗎?若到了最後,荊州很可能會演變成與徐州相同的局麵……

它連通漢水和沔水,直麵中原。

東臨大江,西通巴蜀,說穿了,就是一個八方通衢,戰事不絕之地。

換而言之,荊州的富庶和平穩,就好像鏡中花,水中月一樣,不足以為依持。一旦戰事延綿,荊州最終,必成為第二個徐州。劉備沉思不語,而諸葛亮,也不急於催促,而是靜靜等待。

不得不說,諸葛亮此時,已近大成。

其三足鼎立,東連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思想,已有了雛形。

當然了,也不能說此時的諸葛亮,就達到了曆史上的高度。他這個戰略思想,其實和建安五年,孫權接掌江東之後,與魯肅的《榻上策》,有許多共通之處。所不同的在於,魯肅是站在孫吳的立場來考慮,而孫權比之劉備,無疑有著巨大優勢。畢竟,孫權身負父兄之澤,基業已成。而劉備,如今要先尋容身之處……至少在目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他需要寄人籬下。

不過,在魯肅的榻上策中,也談及荊州。

對於東吳來說,荊州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

若能得荊襄,則東吳可成南北相峙之勢,與曹操劃江而治。同時西聯巴蜀,襲擾關中,以待時機。

所以,荊州的未來,可以想象。

不僅僅是劉備渴望得到,包括孫權,曹操,都希望控製荊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