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姝醒來已是第二天早上。
推開門,溫暖的陽光沐浴下來,夾雜著一股清新的泥土的清香襲來,黃草泥牆上泥濘一片,順著黃草滴著泥水。
“昨晚好像下雨了呢,今天天氣真好呀!”迎麵而來的舒適感,楊靜姝忍不住伸了個懶腰。
屋簷下碧綠的青苔在雨水的澆灌下錯落成片,點綴裝飾著這破舊的土牆圍成的院子。
堂屋通往廚房的路上,被父親用碎石頭鋪成了一條小路,碎石頭被雨水衝刷的白亮亮的,在泥濘中顯得格外鮮明。
廚房上方的煙囪裏一陣陣濃煙噴湧而出,仿佛有些迫不及待,看來它也喜歡雨後這美好的早晨。
炊煙嫋嫋升起,廚房裏傳來家人一陣陣的話語聲,這一幕都深深地刻在楊靜姝的腦海裏,即使在很多年以後想起,依然覺得很美好。
楊靜姝小心翼翼地踩在有些鬆動的石頭上,向廚房走去。
廚房裏,大姐楊秀英坐在灶火旁不停地往鍋底添置著柴火。
母親正在蒸饃饃,鍋裏的水燒開了,蒸籠上的水汽圍繞著,母親掀起用蜀黍杆編織而成的鍋蓋,上麵積滿了水汽,凝成了一顆顆水珠。
母親把砧板上的饃饃一個個按順序排好,放到蒸籠上。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饃饃除了黍麵窩頭,雜糧窩頭之外,還有白麵饃饃。
楊靜姝看到母親手裏拿著的白麵饃正往蒸籠上放,驚喜道,“娘,今天有白麵饃饃吃嗎?”
“是啊,用新打的小麥麵粉做了幾個,你爹說做些白麵饃饃給你們解解饞。”母親說的時候臉上帶著笑容。
“生活總會遇到些不如意,但是人還是要活著,日子還是得過,笑著也是一天,哭著也是一天,不如多想想一些好的事情,開開心心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母親的話語,一字一句中充滿了哲理,教會了兒女們該如何生活,以及活著的意義。
母親溫柔地把每一個饃饃都整齊放好,便蓋上了鍋蓋,還拿了一塊大石頭壓在鍋蓋上,聽母親說是為了防止鍋蓋蓋得不嚴實漏氣,那樣蒸出來得饃饃才香。
姐妹倆個看著母親忙來忙去,聽著母親的教誨,聞著鍋蓋裏不斷冒出的香氣,思考著母親說的人活著的意義。
一夜過後,大姐似乎也好了許多,還能跟母親和楊靜姝一起說笑。或許是母親溫柔樂觀的生活態度也教會了她無論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都要樂觀的麵對。
未來是個未知數,就交給未來的自己來麵對吧。
父親曾說,小麥的產量低,比較稀缺,因此吃白麵粉隻有在重要的日子裏才吃。
大概父親說的重要日子,應該也包括這樣的一天吧。
雨過天晴,等到泥土被雨水浸泡之後變得鬆軟分散的時候,農民們就開始拉起自己家的牛車用來耕地,家裏沒有養牛的便去借來親戚鄰居的。
每當這時,莊稼地裏又是比較熱鬧的景象,牛叫得哞哞聲,趕牛聲,一邊撿麥茬一邊交談的歡聲笑語。
牛兒耕完地,農民們再把一顆顆種子埋在鬆軟的土地裏,等待秋天收獲過冬的糧食。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周而複始,生活似乎都沒有變化,又似乎每天都在變化。
農忙結束,希望的種子開始在慢慢蘇醒發芽。村裏的孩子開始背上滿是補丁的書包,爭先恐後地奔向學校。
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於附近幾個村子,以及方圓幾裏地的其他村子的孩子,有幾百人。
學校教職工隻有四個,一個是校長,是村裏的村幹部。另外兩個是女老師,還一個就是楊同修。
開學的第一天,楊老爹起得很早,隨便吃了些飯,換上妻子準備好的幹淨衣服和新做的鞋子,戴上他最喜歡的那頂短鴨舌帽。
學校位於楊家莊村口池塘對麵的一行高大的楊柳樹下,細細的楊柳枝垂直掛在半空中,隨風擺動著。
學校是由幾座房子圍起來的,從大門進去,左右兩邊就是教室。教室的是破舊的青磚房,簡陋的教室,有幾十張斑駁的桌椅,一張破舊露出白灰的三尺講桌和一塊黑板。
每一間教室門口簡單地分布種植幾顆樹苗,學校的正中間一棵高大的皂莢樹坐落在水泥花壇中央。
皂莢樹正值花期,開滿了黃色的小花,微風拂過,黃色的小花瓣繽紛飄落,滿地的小黃花,像鋪了一層黃色的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