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11章 十一.明宵峰一役(1 / 3)

二十年前,若有人問起“中原武林第一大教”,那可不是在說少林,也絕非指的武當。

當時的江湖人,上至八十老者,下至三歲小兒,說起“中原武林第一大教”,沒有一個不知道是“焚天教”。

二十年後,別說焚天教,就連“魔教”這個稱呼,也已很少有人再提。

因為焚天教,也就是後來眾人口中的魔教,在“明宵峰一役”後,早已舉教遠赴西域,發誓從此不再入關。

二十年來,魔教中人的確沒有在中原再露過麵,大家也慢慢淡忘,中原武林還曾經有過一個叫“焚天教”的教派。

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人會忘記在魔教總壇爆發的“明宵峰一役”。

那一次七大門派和□□群雄罕見聯手,齊攻明宵峰,雙方人馬在山上足足打了十五個日夜,才總算塵埃落定,得出一個勉強令人滿意的結果:

魔教教主吐血身亡,兩名長老率領殘餘教眾跳崖離山,留下一座帶不走的“鏡宮”,孤零零矗立在明宵峰頂。

可魔教雖已戰敗,中原武林卻也同樣傷亡慘重,折損的名門高手多達數千,據說那段時間從明宵峰上流下來的血,竟將附近幾處水源都染成了紅色。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死去的名門高手,並不全是死在和魔教的對抗中。

他們大概有三分之一,是死在“自己人”的手上,死不瞑目;又有三分之一,是死在明宵峰的護山大陣裏,死狀淒慘;最後的三分之一,才是真正攻上峰頂,與魔教教眾拚殺到死的人。

因為在這些人當中,盡管不缺以鏟除魔教為己任的仁人誌士,可也不缺那一心逐利的,謀求聲名的,要奪寶的,想殺人的,趁機撈上一筆好處的……

而且江湖中早有流言,都說失傳了兩百餘年的武功秘籍《神仙譜》,已落入魔教教主拓跋穹蒼手中。

倘若真讓拓跋教主學成譜上武功,中原武林勢必再無寧日。

何況魔教在中原盤踞多年,在他們庫房裏堆積起來的金銀珠寶,比起江南萬金堂、關中雲家、關東飛龍堡所擁有的,也一定隻會多,不會少。

否則他們又哪裏可能不計人力物力,在明宵峰上密布陣法機關,造就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實屏障?

要拿下魔教,就必須拿下明宵峰。

這是七大門派執掌在密會後得出的一致決定,也是各路英雄豪傑在出發時定下的共同目標。

至於他們心裏真正想的是什麼,真正求的又是什麼,也隻有他們自己清楚。

據說當時在拚命趕路的馬蹄踩踏下,好幾條官道上的黃土,中心竟比兩旁要凹進去一尺多深。

可等到大戰終於結束,我們得勝的英雄終於走下山時,原本龐大的隊伍,卻隻剩下寥寥三十七人。

被拓跋穹蒼扔出來的那一卷《神仙譜》,是本徹頭徹尾的假貨,別說上麵記載有什麼武功,全書通篇隻寫了兩個字,“假的”。

“鏡宮”的大門也根本打不開,裏麵到底收藏著什麼金銀珠寶,神兵利器,還是沒有人知道。

在這一場大戰中,似乎隻有揮灑出去的汗水、鮮血和眼淚是真的。

這真是一場讓人說起來又痛苦又傷心的武林浩劫。

縱觀兩百年來的江湖紛爭,廝殺惡鬥,其中傷亡人數最多的,也還是“明宵峰一役”。

所以這段舊事即便沒有人會忘記,卻也很少有人還會再提起。

你們聽到這裏,一定已感覺很奇怪,很想問我,為什麼我今天要突然提起這段舊事?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緣故?

因為“明宵峰一役”和“我昨夜去懷遠山莊”,這兩件事之間不但有關係,關係還不小。

二十年前,有一位本是天下聞名的大俠,卻由於一條十分荒謬的謠言,竟被當成“武林公敵”,受盡侮辱唾罵,為江湖人所不恥。

那個人就是我的師伯,劍聖辭醉老人的大弟子,參加了“明宵峰一役”的何嶠何大俠。

當年那條謠言,那場轟動中原武林的風波,或許你們當中早已有人見過,聽過,到現在也還記得,但我今天還是要給你們講一講,當初事情發生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