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玉漱(2 / 3)

圖安國位於廣陽郡以北,即後世八達嶺長城之外,距鹹陽兩千四五百裏,去來近五千裏。

以這個時代的交通條件,需時三個多月才能走個來回。

但蒙恬因路遇圖安叛軍襲擊,身受重傷,跟易小川和玉漱,一起養了一段時間的傷。

路上又因不舍,刻意放慢了回鹹陽的腳步,這才花費這麼多時間。

而在蒙恬離開鹹陽第四個月時,第一批白紙和以灌鋼法煉出來的高品質鋼鐵,都已經出爐。

所謂灌鋼,是將煉出來的生鐵液,灌到以炒鋼法炒出來的熟鐵上。

如此形成的鋼材,兼具生鐵的硬度和熟鐵的韌性,性能已經全麵超越青銅。

李慕讓鐵匠按照自己給出的圖紙,打造出一把六麵鐵劍,經測試後,性能碾壓青銅劍。

硬度比青銅高,韌性比青銅好,重量卻比青銅輕得多。

一把青銅劍重達七八斤,一把六麵鐵劍卻隻有三四斤,輕了一半多,殺傷力卻不減反增。

第一批白紙和那把六麵鐵劍,皆上呈給始皇。

始皇龍顏大悅,在試過那把六麵鐵劍的性能後,當即在扶蘇的請功下,將李慕的爵位連升兩級。

如今李慕的爵位為少上造,又稱少良造,乃是大秦第十五級爵位,已屬於高等卿階層。

蒙恬如今也不過是十八級大庶長而已,屬於頂級卿階層,卻尚未封侯,大秦的侯爵可不是那麼容易得的。

連王翦都是在隱退之後,才被封為徹侯,爵位達到巔峰。

扶蘇自己也是大獲始皇讚賞,說他慧眼識珠,知人善用。

李慕也得到始皇召見,當麵一番奏對之後,始皇發現他果然是胸有丘壑,是以特賜他可以跟隨扶蘇上朝參政。

在李慕造紙煉鋼成功後,始皇下令少府按李慕所授之法,開始大規模造紙煉鋼,大秦社會開始全麵“升級”。

從竹簡記事時代,進入紙質書籍時代,從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

基於鋼鐵品質的提升,李慕還發明出鐵鎬、鐵鍬、鋼釺等工具,大大提高采礦效率,又發明曲轅犁,提高耕作效率。

幾乎每過一段時間,公子府就會上報一樣利國利民,對整個社會都有著深遠影響的新發明。

按照李慕的功勞積累,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再度提爵。

始皇原本想升他的官,讓他全麵執掌大秦的匠作之事,卻被李慕婉拒。

他理由也很充分,他在公子府詹事這個位子上,因為較為清閑,所以有更多時間去思考,才能創造出那麼多對大秦有用之物。

若他被政務纏身,恐怕也就沒工夫再去想那麼多了。

始皇一聽有理,便就此作罷,隻是多賞賜了些財物珍寶。

對李慕不貪戀權勢,隻一片拳拳為國之心,表示了高度讚賞,於朝會時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稱其為百官之楷模。

對此文武百官都是服氣的,畢竟他們都得了李慕實惠,至少每日無須再處理數十斤政務,那紙張用著可真香。

……

這一日,李慕如往常一般,跟著扶蘇上朝。

這個時代上朝,還不是後世那般站著,更不用下跪,文武百官山呼參見陛下後,分左右跪坐在軟墊上。

扶蘇的位置在台階下右側,李慕跪坐於他身後,往下距離他們三丈之外,才是一幹文臣的隊列。

今日朝會最主要的事,就是圖安公主玉漱覲見。

隻見蒙恬頂盔摜甲,大步順著當中的地毯行至皇座台階下,抱拳單膝跪地道:“臣蒙恬,叩見陛下。”

“愛卿平身。”

“謝陛下。”

蒙恬起身後,奏道:“臣奉命去圖安迎接公主玉漱,途遇賊寇突襲,幾經輾轉,終於將玉漱公主平安送到鹹陽,其間耽誤良久,請陛下治罪。”

始皇道:“愛卿辛苦了,為一女子險些損我大秦一員大將,愛卿能夠平安歸來,朕心甚慰。”

蒙恬抱拳道:“臣寧死不辱使命,玉漱公主已在殿下候旨。”

始皇欣慰的點點頭,隨後沉聲道:“朕倒要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女子,竟能掀起如此大的波瀾。”

立有內侍高聲唱喏道:“宣……玉漱公主覲見。”

文武百官盡皆往殿門口望去,李慕也是一樣。

飾演這個角色的兩位女演員,自然都是難得的美人,可終究不是真正的玉漱公主。

李慕對本世界這個玉漱公主的相貌,也著實好奇。

他也想看看,這個把易小川、蒙恬、圖安國大將軍等人迷得五迷三道,深得始皇寵愛,死了都要她陪葬的女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絕世美人。

已經換上一身大秦服飾的玉漱公主,款款走上大殿。

耳聰目明的李慕注意到,殿中官員們看到玉漱時,皆是呼吸一滯。

玉漱果然很美,美得令人窒息,她自然不是女演員白冰的相貌,完全是另一張臉。

金喜善扮演的玉漱公主,連她美貌的十之二三都沒體現出來。

這部劇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幕,已經衰老的易小川,看著金喜善的電影版海報說了一句:“你沒她漂亮。”

這還真不是情人眼裏出西施,而是事實。

便連李慕這個見慣了美人的輪回者,都不得不承認,玉漱的確稱得上傾城絕世四個字。

“圖安公主玉漱,參見陛下。”

她的聲音也如玉珠滾盤,清脆悅耳,動聽至極。

“公主平身。”

“謝陛下。”

始皇由於坐得較高,玉漱又是微微垂著頭,所以跪坐在下方的百官能看見她的相貌,他卻看不見。

是以他下令道:“你抬起頭來。”

玉漱抬起螓首,始皇看到她那張宜喜宜嗔的絕美臉龐,讚歎道:“果然是超凡脫俗,朕……封你為玉美人。”

聽聞始皇此言,殿中武官倒是沒什麼反應,文臣卻一個個交頭接耳,小聲議論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