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三農專家·劫(2 / 3)

“這個...”劫表情無奈:“說來話長。”

慎這一年多來都忙著搞環境評測,自然不了解農村的情況。

當初實行的分田地政策,確實讓廣大的艾歐尼亞貧農一朝翻身,讓原先被迫為地主老爺工作的貧農們,都有了高度的生產積極性。

“可你知道嗎,慎?”劫問:“我們領風者協會在納沃利行省和巴魯鄂行省的糧食收購計劃,隻完成了不足七成。”

“今年從艾歐尼亞出口到海外的糧食,比前幾年諾克薩斯人的統計數據,竟然還少了一些。”

“現在市麵上的糧食價格,甚至比戰爭時期也相差無幾。”

“哎?”慎微微一愣。

他作為堂堂大師,當然不會自己買菜做飯。他還真沒注意到,今年這異常的糧食價格。

“這怎麼可能呢?”慎想不通。

戰爭已經結束,領風者又給廣大的艾歐尼亞農民分了田地。

今年艾歐尼亞也風調雨順,不僅沒遭什麼大災大難,還迎來了一片豐收。

遠離戰爭的平穩生產環境,分田帶來的生產積極性,天公作美送來的大豐收,這一套正麵buff疊起來...

“今年的糧食產量,不是應該比過去更多麼?”

怎麼還能讓糧食出口變少了,讓糧價漲上去了,讓領風者官方的糧食收購計劃都無法完成呢?

慎實在無法理解。

“因為農民們生活變好了。”劫給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

“?”慎依舊不解。

這不是好事嗎?怎麼還能導致糧價上漲?

“對艾歐尼亞的農民來說,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以前他們在地主老爺和諾克薩斯侵略者的壓迫之下,每天隻能吃一些少得可憐的野菜粥和粗糧窩頭,隔幾月才能吃上一頓白米,一年到頭也不見得有一口葷腥。”

“他們就這樣極為勉強地維持著生命。而他們辛苦勞作產出的糧食,則都被地主和殖民者最大限度地掠奪而去,賣到市場上換成了他們的個人財富。”

“但現在,他們翻身了。”

“他們可以每天都吃白米精麵,可以拿出多餘的糧食養豬養雞,每個月都吃上肉了。”

以前的艾歐尼亞貧農,隻能吃上最低限度的生命維持餐。

但現在,他們吃得多了、吃得好了,也有能力囤積餘糧。

“這...”慎漸漸聽出了不對勁。

假設一個艾歐尼亞佃農,一年的產出是1000斤糧食。

過去他們被地主和殖民者極力壓榨,1000斤裏有800斤都給老爺交了租子。

一位老爺手下可能有上百位佃農,他從每個佃農手裏收到800斤,從裏麵截留一小部分用於囤積,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所以地主收到800斤,會自己囤個200斤,剩下的都賣出去。

那市場上就有600斤糧食;

現在艾歐尼亞農民翻了身、分了田,生產積極性上來了,一個人一年的產出是1200斤糧食。

假設領風者的稅隻收200斤。他們自己再吃掉300斤,再拿100斤出來養豬養雞改善夥食。

因為過去餓怕了,他們還得再囤個300斤以備不時之需。

那最後可以賣到市場上的糧食,可就隻剩下了300斤了。

於是...

產量上來了,市場上的商品糧反而還大大減少了。

市場環境下,市麵上的糧食供應少了,會發生什麼?

“於是投機商人們聞風而動,合起夥來屯糧炒糧。”

“農民們見到糧價猛漲,就更不願意接受領風者給出的官方收購價格,也開始自發地屯糧、捂糧,以期賣出高價。”

商品糧少了糧價漲,糧價瘋漲了更沒人急著賣糧。

最後就是領風者收購不上糧食,艾歐尼亞對海外的糧食出口也大大減少了。

“這...”慎聽明白了。

說難聽一點,就是相較於過去那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的鄉紳豪強和諾克薩斯殖民者,領風者從艾歐尼亞農民那裏拿走得太少了。

分田減稅的仁政,反而引發了糧食投機的浪潮,造成了商品糧供應的困難。

“可我們是領風者啊。”慎猶豫著說:“艾歐尼亞農民好不容易才翻了身,他們想吃飽吃好,又過上更好的生活,又有什麼錯呢?”

“唉...”劫歎了口氣:“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出入的。”

“現實裏的問題十分複雜,不是每次都能找到皆大歡喜的解決辦法。”

就像現在:艾歐尼亞的農民們的生活水平上來了,但艾歐尼亞的對外出口卻隨之銳減。

而艾歐尼亞自己掙不到足夠的錢...那祖安老大哥就算血條再厚,再怎麼像親兄弟一樣無私支援,單靠他們的轉移支付,也不可能讓一個體量如此龐大的落後農業國發展起來。

“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艾歐尼亞如果不從農業上提取到足夠的剩餘,就無法快速實現籽苯的原始積累,就不能盡早地發展工業,進入現代化。”

“我們當然可以‘無為而治’,讓大家現在就喝酒吃肉,過上田園牧歌的小農生活。”

“但如果不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讓人們一直在鄉下種地,那隨著時間推移,人口不斷增長,人均耕地麵積不斷下降...”

“艾歐尼亞農民的生活水平,隻會變得越來越差。”

“要不了兩代人,所謂的田園牧歌,就會變成無法解決的係統性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