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高下自有評說(1 / 2)

“各位水友上午好,我是於閑。”

聖姑山風景區,《古代趣聞》的記者到位,肖旭日和工作人員穿著遊牧民族傳統盛裝出鏡,於閑也打開直播間。

因為知道挖出來的會是什麼化石,台詞早已準備好。

過了第一次直播,已經沒必要時不時去刺激、調侃傅海濤了。

於閑希望把身為古生物學者的科普義務發揚出來,昨天熬夜思考,如何將劍龍科的演化曆程講得正確又不那麼枯燥。

簡直比寫論文還費心思,不得不佩服科普和教育者們。

提前有過直播預告又剛好碰上休息日,同時觀看人數很快升到15萬。

沒啥好激動的,於閑清楚這些人並非真心來看恐龍,隻是想看兩個古生物學者互相錘、爭鋒相對。

沒必要為了熱度炒熱度,做好自己的本分,學術高下自有評說。

讓工作人員拿著手機,於閑引導鏡頭進入石英洞窟。

“這次我們在風景區開發到一半擱置的景點發現了恐龍化石的痕跡。”

石英洞窟經過灑水降塵,沒那麼令人窒息,但糟糕的地形環境沒法改變。

直播間水友通過鏡頭感知到一二,就看著攝像設備在彎彎繞繞的原始岩層前行,有時還要鑽過隻有下水道口那麼大的洞穴。

終於,在一處凸起的岩石邊,於閑停下腳步。

“大家看,這個凸出來的地方其實是化石,並沒有什麼高明的技巧。”

工作人員轉動手機,拍攝整個岩體的情況,讓大家知道一整麵全是天然岩石,不存在擺拍的可能。

事實確實如此,想在這裏搞擺拍,整麵岩壁都得人造。

大型設備進不來,難度就升級為整個石英洞窟是人造的了。

此時,一名媒體人進入鏡頭範圍,她手中的話筒有個名片大小的長方塊,寫著:《古代趣聞》

正是白墨派來的新聞記者。

記者首先詢問了關於於化石的看法,於閑直接給出結論。

“有可能是劍龍科,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種劍龍。”

那根突出牆體的骨骼是劍龍尾部的骨刺,由於尖端斷裂,看著沒那麼銳利。

寒疆高原少有其他外骨骼尖刺這麼長的恐龍,大水溝龍等強者的爪子也到不了如此地步。

說到劍龍,名頭足夠響亮,於閑順風順水介紹了這類植食性動物的優勢,以及它們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區域。

簡短說完,不多賣關子,於閑叫來景區工作人員開始挖掘。

挖化石的過程漫長且煎熬,稍有不慎便可能損壞幾千萬乃至上億年留下來的寶貴事物。

於閑指導著工作人員反複調整挖掘角度,從不同地方下鏟子、打鑿子。

挖掘工作從早晨進行到中午,工作人員輪換著吃飯,於閑隻是拿著烤饢夾醬肉,並未退出休息。

相比於第一次直播時苛刻的彈幕,此時直播間的氛圍改良許多。

不少水友說著主播辛苦了,挖化石沒那麼容易,得休息一會兒。

其實於閑除了有些餓,身體說不上疲勞,畢竟經過這麼多輪血脈之力強化,靈魂力量遠超常人,忙碌小半天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