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一下就是:我學術文章中的一言一語,皆不需要參考任何相關文獻,因為全都是我自己的思想和體悟,為一家之言,你即便是尋覓天下史書古籍,文言巨著都找尋不到出處。你也不用找,因為我說的一定是對的。
你聽聽,這樣的言論怎麼能不算是狂傲至極?
這樣的人,又怎能不算是恃才而驕?
而劉徹最欣賞二人的,就是兩人的狂傲。
說到底,劉徹是個胸懷大誌、極有野心的皇帝,他之所以即位之初便廣下詔書,征辟天下人才,就是為了找到與自己政見相合,能夠協助自己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施行新政的治世之才,而不是隻會引經據典,文采華麗之士。
顯然,董仲舒雖然狂傲,但卻能夠切中時弊,結合時政表述自己對於治國之策的看法,而且深得劉徹的認可。
所以在數月之前的測試之中,董仲舒便是劉徹禦筆相題的頭名。
更是不像東方朔那般,雖然也是被劉徹所喜,卻是打入公車署中,數月未曾召見。董仲舒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幾乎成了宣室殿的常客,經常得到劉徹的召見,而且每次兩人都要聊上很久。
在此之間,董仲舒更是顯露出了自己舉世無雙的才華,將自己所有的想法勾勒成了一副美妙的畫卷,讓劉徹醉心其中,更是暗下決心,要將推行新政提升日程。
在董仲舒的這些建議之中,劉徹引以為首要的便是革故鼎新。
所謂革故鼎新,其實就是改革。
在劉徹看來,如今的大漢已經兩朝的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國力強盛,不用再恪守成規,繼續遵循黃老學說,推行無為之治。
這樣的思想,顯然是不符合劉徹的性格和執政理念的,再加上自幼接受的儒家思想和近日以來與董仲舒的交流,愈發讓劉徹覺得,推行新政是很有必要的了。
所以今天之所以召見東方朔,一來便是想讓衛綰和東方朔無形之間打個照麵,另一方麵,便是想聽聽這個宮中活寶,近日宮裏的話題東方朔對於此事的意見。
雖然東方朔留給他的印象多半都是詼諧多趣,但也能看得出來其實此人極度聰穎,更是深諳審時度勢一道,想來聽聽他的意見,一定不是件壞事。
“朕在此前的策問之中,曾三次向董仲舒發文,他都作出了令朕滿意的回答。在此之後,他更是向朕諫言,應當興儒學,除弊政,對此你怎麼看呢?”
東方朔聽了半天,此時已經是心中有數,便娓娓而談道:
“臣認為,董博士所說言之有理,陛下是應該興儒學,除弊政,此事功在社稷,功在千秋。”
聽到東方朔的這番話,劉徹臉上頓時呈現出一片欣然之色,但是沒等他說話,東方朔便是再度開口了。
“但是臣認為,此事不可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