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秦侯
雍都為了遷都的事情,派了數名使者前往晉陽交涉。經過屢次使者往返,數度唇槍舌戰,喬諼等人以秦川民意沸騰,京兆尹兼威烈將軍實難平息民憤、雍都留守之臣對於將會降等任用十分怨懟為由,是哭訴也用了,義憤也麵陳了,軟的硬的全用上了。遷都的事情當然是已經改不了,而晉國公便與天子議定,至五月間,終究給了雍都一個差強人意的交代。
雍都為陪都,仍襲用“雍都”舊名,所屬官署、官員悉如晉陽,從前因西戎之亂而缺省的官吏,由雍都官署重新補齊擬定,交由朝廷議定後,由天子核準任命。
威烈將軍韓高靖因守秦土、拒戎狄有功,加為威烈侯、衛將軍兼秦州牧、雍都尹,總領秦州事務,若有急務,可從權便宜處事,不必報知朝廷。
韓高靖因其父為冀侯,以“子不僭父”為由,上表請辭封侯的朝議。然被天子與晉王楊晟嶽等人以“國之大事,豈因私而廢,若父為匹夫,則子不為國效力耶?”為辭駁回。韓高靖無法,隻得書啟父親韓令德,報知此事,痛陳以“封侯”為“人子之恥”。韓令德亦告以“國事為重”加以安撫,韓高靖才不得已接受了封侯詔令。
韓高靖躋身為侯爵,與各州諸侯同列,人稱“秦侯”。
而雍都眾屬的職位也因之比照朝廷擬定,當然韓高靖為了顯示對天子和兼丞相、大司馬之職的晉王以尊崇,不置丞相和大將軍,禦史大夫也由一雍都耆老虛領。九卿中隻保留四卿,且所有官職都在名稱上降等,但論實職卻並不低。
因不設丞相,便隻設尚書台,以原郡國長史郭令頤為尚書令,領政令百官決策定議,下設左右仆射以及各曹從事官,分管機密、文書、政事的具體實施。原左司馬尚書台為獨立於朝廷外的單獨官署,實為丞相職。
而負責監督糾察百官的禦史大夫一職,名位太高,秦侯轄製不便,則由從前一雍都故老虛領而已。而督責百官的職權,從前韓高靖任威烈將軍時,這個職權由令狐嘉樹實際擔任,此時單獨分出,則由新設的司隸校尉領實職。
此外設廷尉,掌管法令,正直亦由雍都德高年老的士大夫領虛職,其實職則在廷尉正喬諼手中。如此安排一則為尊天子,二則因喬諼資曆與身份皆不夠。
京城禁軍按照朝廷原製是一分為三的,分屬光祿勳、衛尉和中尉。若天子在朝,這三尉自是守護宮禁、都城、京畿的禁衛軍,此時更可說是秦侯的常備軍。
光祿勳也為避朝廷鋒,改為郎中令,下設郎中三將、中郎將、禁衛軍,掌管禁軍,負責宮殿、宮掖門戶的戍衛,統稱為“郎尉”,實際是禁軍中最核心的部分。禁軍分兩支,為虎賁、羽林,其中虎賁由校尉錢斌領,羽林則由剛從隴右調回的原射聲校尉龐峻擔任。二者皆同屬郎中令令狐嘉樹麾下。按例,郎中令下文武及禁軍本應直接聽命於天子,如今實則為秦侯私屬。此為郎中令下武職。此後,身為秦侯的韓高靖在郎尉中引入裁汰機製,並以戰死勇士之孤兒充實其中,不過數年,郎尉成為睥睨天下的虎狼之師。
郎中令下另設有諫議大夫、中散大夫、仆射、議郎等以備顧問,此為郎中令下文職,實為智囊團。其下文臣多由當初將軍府司馬、參軍等從事官擔任。趙允祀就擔任中散大夫。其中議郎一職,品階雖低,其職責卻是與君主謀事,多選擇世家清俊或各地推舉的高才者。
郎中令則由令狐嘉樹擔任,令狐嘉樹不但統領郎中令下文武,當初二人所設密史暗間,乃至於秦侯府的戍衛等仍由令狐嘉樹暗中統領。
衛尉一署,自顯德三年天子入晉陽時便保留下來,掌管皇宮各門及宮中巡邏,如今雖然宮殿已空,但亦善加護衛,此職自然保留。同時亦擴展兵力後,成為與郎中令並行的禁衛軍,人稱“兵尉”,也直接聽命秦侯。衛尉的掌官為衛尉卿,由此時正在征伐蜀地的馬漢陽擔任。
中尉,典司統領雍都五營並保衛京城。其掌官為執金吾,雖不直接掌握宮廷宮掖,但如今對於天子遷都晉陽,宮殿空虛的形式而言,可稱得上是雍都的重中之重,由原中郎將曹淳兼任。其中蔣如意任京輔都尉,負責京城巡城及緝盜捕奸。
而五大營是由原八大營統一整編而成,為雍都京兵,防戍京城,並統帥周圍輔城兵。
雍都五營各有屬將,稱五校尉,分別駐紮在雍都內外。其中竇延年代替龐峻為射聲校尉,郭孝攸的越騎校尉,楊敦敏任步兵校尉。此外屯騎、長水三校尉亦由出身良家、能征善戰的將領擔任。郭孝攸因有功,除擔任越騎校尉外,另外號為安遠將軍。五大營亦直接聽命於秦侯。為防止將領為私,各校尉按時節調換。
除郎中令下禁軍、衛尉、中尉這禁軍三營與雍都五營外屬京兵,為京城直屬常設軍外。餘者皆是雜號部曲與郡兵。郡兵負責守護各郡,一些重鎮則由秦侯增派將領軍士守城。雜號將軍則是身份與待遇的象征。
戰時則調動各大營以及郡兵、軍戶,重新部署後,由臨時任命的主將持虎符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