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家的命脈要被奪,隨侯顧不得年高體胖,玩了命地從鎬京狂奔,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便回到國都,傾舉國之兵力向銅綠山的鄂軍撲來。
此戰,隨侯調動國內所有能調得動的十二萬總兵力,可以說是孤注一擲,傾巢而出。不僅兵力多,且為了防止有所掣肘,隨侯顧不上長途勞頓,決定親自掛帥,不奪回銅綠山誓不還都。全軍將士受此激勵,士氣高昂,嗷嗷請戰。
大軍剛在距離銅綠山百餘裏處紮營,隨侯便鄭重地在幕府聚將會商大戰方略。在穹隆高闊的幕府大廳,隨侯用六尺長的竹竿指點著巨大的寫放山川,對己方奪取銅綠山的意圖進行解說:
“我軍兵分三路,分別從西北,東北以及正麵方向合圍銅綠山,絕其水源與糧道。因其居高臨下,占有地理優勢,易守難攻,我軍勢必要與其相持一段時間,待鄂軍軍心渙散之時,一舉而攻之,可得奇效矣。”
“君上神機妙算,末將等謹遵君命!”滿帳將官齊聲一喝。
從兵法來講,隨侯的戰略無疑是恰當的。鄂軍籌謀數年,終於將銅綠山搶奪在手,便是將鄂駿這三萬人馬通通葬送,也不會放手的。銅綠山山勢雖不算特別高,但畢竟居高臨下,弩箭齊發,攻方會有較大傷亡,因此鄂駿必然會堅守待援。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困”字訣無疑是對己方最為有利的選擇。可是,鄂侯馭方會坐視這一切發生嗎?誰敢保證,鄂駿這三萬人不是他先拋出來的誘餌呢?
果然,有部將提出質疑了:“君上,如果鄂國那邊派出援軍,該當如何?”
隨侯捋著自己的花白短須,十分有把握地說道:“寡人路過成周大營,已得隗將軍親口保證,若鄂侯馭方親率大軍出動,成周八師定會出兵牽製,諸位不必過慮,盡管放開手腳去打就是了。”
此語一出,隨軍一班大將無不倍感亢奮,軍心陡然振作起來。全軍上下同心,軍士剽悍勁健,一片求戰之聲。
另一方,銅綠山鄂軍大營內,鄂駿與世子鯤經過細細商議,選定的抗隨方略是:居高居險,深溝高壘,遲滯隨軍,以待戰機。
所謂居高居險,正是要利用銅綠山的地勢而決斷的戰法。此山雖不算廣袤險峻,然在長江中下遊的丘陵狀地形中,已算得一處難得的高地。且在眾山簇擁中卡著一條峽穀通道,其勢自成兵家險地。鄂軍隻要憑險據守,不做大肆進攻,隨軍斷難突破這道峽穀關塞。而相持日久,不利者隻能是攻山的隨軍。
如此大勢一明,所謂深溝高壘,遲滯隨軍以待戰機,就不言自明了。鄂駿已接到鄂城快報,鄂侯馭方的十萬大軍已集結完畢,不日將向銅綠山開赴。自己這方隻要堅守得一個月,就能順利來個裏外夾擊,對這十二萬隨軍來個反包圍,一舉解決銅綠山之患,不亦樂乎?
“諸將聽令!”鄂駿的軍令一如既往地簡單明確:“旬日之內,各部依照防守地勢劃分,各自修造堅壁溝壘,多聚滾木擂石弓弩箭鏃。工匠營疏通水道,務使溪水流入各部營壘。軍器營務須加緊打造弓弩箭鏃,並各色防守器械。輜重營執大將軍令,立即趕卦國內督運糧草。隨軍到來之時,不得中軍將令,任何一部不得擅自出戰。但有違令者,軍法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