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一 夷人的委屈(1 / 2)

其次,東夷叛亂牽製了商朝的主力軍隊,給了周人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戰略機會。沒有了商朝的壓製,周文王與周武王才可以放手發展壯大,乃至攻打商朝的鐵杆盟友。說到底,此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商夷戰爭得利的是周人。

武王克商建立了大周王朝,東方的夷人部族卻依舊不肯馴服。根據《尚書。費誓》的記載,周穆王時期一個叫徐夷的部族僭號稱王,興兵直逼成周洛陽,差點攻破了洛邑城。最終,周穆王聯合楚國進攻徐夷,最終才攻破徐國,僭號的徐偃王自殺。

在夷人的傳說中,徐偃王自殺那日宛如天地末日一般。天空濃雲驟然四合,隆隆沉雷震撼天地,整個徐城頓時黑暗如墨。電光蛇舞陰空,巨雷連番炸開,暴雨翻江倒海排天而來,巨大的金鐵轟鳴之聲連綿不絕,高天翻滾著火紅的雲團……

雲收雨住之時,徐偃王私鑄的大鼎連同他自己的屍身全部無影無蹤了。自此,夷人部族陷入了百年沉寂當中。

五六十年的時光倏忽而過,夷人部民們又一次瘋狂了。

其實,自夏商周三代有“國”伊始,戰勝國對待先朝遺民的治理方式大體經曆了兩個過程:最先是封先朝貴族為自治諸侯,後來則是保留封地而取消治權。這一過程的演變,是血淋淋的複辟與反複辟較量的結果。

三代更替,商滅夏,周滅商,初期都曾經尊奉先朝遺族,許其在祖先發祥地立國自治,也就是允許其作為一個有治權的諸侯存在。其實,自治諸侯意味著幾乎是完全意義上的軍政治權。隻要不反叛,隻要向天子納貢稱臣,中央王室對自治諸侯幾乎沒有任何幹涉。

新戰勝國之意圖,重心是要通過保留並尊崇先朝王族,使天下庶民信服本朝之王道仁德,從而心悅誠服地臣服於新王朝。周以王道仁治著稱,不僅對前朝如此,對四周夷狄政權亦是采取相類似的“荒服懷柔”的撫政。

然則,事實卻總是與新戰勝國的期望相反。先朝遺族一旦作為治權諸侯存在,便會千方百計地圖謀複辟舊時王製,最終每每釀成顛覆新政權的禍根。最先嚐到苦果的,恰恰是力倡王道德化的周室新朝。

周人自詡德治天下,滅商後非但準許殷商遺族原居故地做自治諸侯,還分別將神農氏,黃帝,堯,舜,禹等“聖王”的後裔部族,一律封為自治諸侯。

然而,僅僅過了兩三年,周武王剛剛病逝,殷商遺民首領武庚立即策動了大規模叛亂,非但聯合了幾乎所有的“聖王”遺族諸侯與東方夷人部族大舉叛周,且匪夷所思地鼓動了周室王族中的反叛勢力一起反周,其聲勢之大,隻差點兒淹沒了這個新王朝。全靠著那位雄謀遠略的周公旦的全力運籌,周王朝才終於平定了這場以殷商遺民諸侯為根基的大叛亂。

這是一場極其慘烈的華夏內戰,更是一則極其慘痛的治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