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傳到裕親王府,裕親王一家的確是感激涕零。
隻不過,這感激卻不是對著康熙的。
雖然太子是私底下去求見的康熙,但宮裏的一塊石頭都會說話,哪有什麼真正密不透風之事
更何況,太子又不是個真聖父,哪會做好事不留名
裕親王私底下打探之後,就知道康熙之所以給了他這麼大的恩典,是在太子求見過後。
而且,得了好處的還不止他自己,還有同樣被罰禁足的大阿哥。
裕親王感慨道“太子是個厚道人呀”
如果太子單單是為了他求情,他還會懷疑太子是為了拉攏他。但太子不隻為他求情,還為大阿哥也求了情,除了心性豁達寬厚,裕親王實在是想不出別的原因了。
作為康熙的親哥哥,還是個實權親王,裕親王雖然平日裏不爭不搶不聲不響,但他在宗室中的影響力,絕對不小。
如今他對太子好感大增,必定會影響一大批宗室親貴對太子的看法。
由於太子對滿族王朝來說是個新鮮事物,雖然有儲君之名,但其實他在宗室裏的威望並不高,支持率也低的可憐。
相信有了裕親王替太子背書,肯定讓宗室們意識到,如果是太子上位,他們照樣有好日子過。
未來的日子有了保障,除非是腦子有坑,誰還會想著另立爐灶,扶植其他皇子上位
畢竟,大阿哥的前車之鑒還在那兒戳著呢。分明是他自己犯的錯,拿親大爺背鍋頂缸可是毫不含糊。
住在宮外的裕親王都能打探到的消息,在宮內經營多年的惠妃,自然隻有更清楚的。
原本惠妃就不讚同大阿哥和太子爭鬥,隻是大阿哥本不聽她的勸,一謂和太子別苗頭。天長日久的,惠妃難免擔憂,日後太子上位,大阿哥會處境淒慘。
這一次太子主動為大阿哥求情,讓惠妃看到了太子的心胸之廣,心裏那股隱隱的擔憂放下了,日常就更勸著自己兒子收斂了。
而且惠妃不但自己勸,在大阿哥娶了福晉之後,她還私底下聯合了兒媳婦伊爾根覺羅氏,婆媳兩人合力影響大阿哥。
雖然大阿哥長大之後,就有些叛逆,不大聽惠妃的話。但他畢竟是個孝子,和大福晉的感情也很好。
還有額娘的耳提麵命,後有福晉的枕頭風。再加上如今明珠也對他疏遠多了,為了外力的影響,他那股和太子別苗頭的心氣,也就逐漸鬆懈了。
接下來這幾年,太子仿佛打開了什麼開關,行事越發大氣寬和,卻又不一謂寬縱,處事十分公正,很讓宗室和漢臣們信服。
大阿哥雖然還是時不時在言語上刺太子兩句,但在實際行動上,卻消極得很。
如今,他一門心思都想著要好好辦差,給自己掙個爵位,好給額娘爭氣,也讓福晉以夫為榮。
眼見太子在朝中內外的風評越來越好,八旗子弟和宗室子弟支持太子的人也越來越多。太子大勢已成,自己一心扶植的大阿哥,卻總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按照自己的路走。
康熙覺得恐慌,偏又無可奈何。
好在胤禛這幾年,算是和太子徹底撕擼開來。幾個小阿哥也以八阿哥為首,都和胤禛走得比較近,並不和太子親近,不至於讓康熙一點希望都看不到。
康熙仔細觀察了一下,自己這群兒子裏,除了太子之外,最有本事的當屬四兒子,最有心計的當屬八兒子。
正好這兩個兒子是同一個額娘養出來的,自幼就要好。若是讓他們兩個聯合起來對上太子,恰好勢均力敵。
不過,該培養誰呢
康熙決定,還是再觀察觀察。
胤禛可不知道,他再次被康熙惦記上了。
果然不出他所料,如今明若長大了,已經不滿足於在書房讀書。她想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困於後宅。
但她今生畢竟是女子之身,就算扮男孩子扮得再像,皇上也不可能讓她入六部,也不可能讓她下地方為官。
所以,她思來想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進道錄司去。哪怕做個整理文書的小吏,也比整日裏聽額娘念叨強。
雖然有了胤禛背書,她這幾年日子過得快活多了。可舒穆祿氏愛女心切,生怕她這樣放縱下去,將來找不到好婆家。
她女兒這樣的,舒穆祿氏早不指望她能嫁入皇家了,隻想著將來在富察氏的部下裏找一個老實可靠的,有整個富察是撐腰,量她那未來的女婿也不敢對她女兒不好。
隨著明若年歲漸長,選秀的年份也近了,她再一次過上了水深火熱的生活。
沒有嚐過自由,就不會覺得拘束。已經得到自由的鳥兒,又如何願意回到那金絲籠子裏去
明若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她要自救
她先是找了胤禛,確定胤禛這裏可以收留她之後,轉頭就去磨自家阿瑪馬奇了。